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11讲中 [复制链接]

1#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6241.html
第11讲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1.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2.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名有明确规定。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1)天文历法①夏朝:出现了历法——《夏小正》。②商朝:将夏历改为殷历;采用干支纪日法——世界上沿用至今、历时最长的纪日方法。③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④东汉:张衡,发明了水运浑象仪,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认为地球是圆形的,比西欧早多年;发明了地动仪,遥测地震方位的工具。⑤唐代:僧一行,创制了*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主持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世界首次。⑥元代:郭守敬,制成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早多年;主持全国天文测量工作,编成《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多年,是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2)数学①东汉的《九章算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②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达年之久。(3)农学①四大农书:西汉《氾胜之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全书》。②《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4)医学①《*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②《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医圣”,总结了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③神医华佗:东汉,发明了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发明了最早的保健体操——五禽戏。④《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进化论思想;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5)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A.造纸术①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商朝,龟甲、兽骨;西周,青铜器物;春秋战国以来,竹简、木简、丝帛。②发明:西汉发明了植物纤维纸;缺点是纸质粗糙,不适合书写。③改进:东汉蔡伦,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等作原料;“蔡候纸”。④意义a.实现了人类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b.12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c.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B.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a.隋唐出现,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b.宋朝进入*金时代,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视为珍品。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或陶活字。③意义:13世纪印刷术传到西方,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C.火药:唐朝炼丹家发明;唐末开始用于*事;北宋广泛使用*事。14世纪初,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开创了人类战争史的新阶段;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D.指南针:战国时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13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中国古代科技“兴”“衰”原因1.兴:即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16世纪以前)的原因(1)*治上:国家长期统一,*治稳定。(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达。(3)思想文化上:国家重农抑商,重视科技。(4)国内各民族交往频繁和对外交流密切。2.衰:指的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多是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没有转化为近代科技(理论、规律创新)。(1)*治上:*治体制僵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2)经济上:固守农耕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3)思想文化上:宋明理学空谈仁义道德;八股取士、文字狱的文化专制,阻碍了思想解放。考点2:辉煌灿烂的文学:趋势——世俗化、平民化(1)《诗经》:孔子整理编订;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成就最高(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成为儒家经典。(2)楚辞(骚体):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离骚》,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3)汉赋:汉代流行的吸收了《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半诗半散文的文学体裁。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4)唐诗:诗歌的*金时代,留下了两千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歌①繁荣原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社会氛围;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②初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盛唐a.边塞诗:高适、岑参。b.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王维。c.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c.杜甫: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作品被誉为“诗史”。④中唐:白居易,以针砭时弊的讽喻诗为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5)宋词(长短句):唐代出现。①宋词发展原因:长短句不一,更易于抒发感情;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②豪放派:北宋苏轼,豪放派开创者;南宋辛弃疾发扬了词的豪放风格,作品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③婉约派:柳永,李清照。(6)元曲:散曲与元杂剧合称元曲;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明清小说①古典小说发展历程a.兴起: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b.发展:唐宋;唐代出现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宋代出现了话本,把中国小说推进到一个新阶段。c.繁荣:明清(由话本发展为章回体裁小说)。②明清小说繁荣原因a.封建君主制度进一步强化.b.手工业和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③著名作品:通俗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大奇书),“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批判社会现实文学——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丰碑),蒲松龄《聊斋志异》。考点3:中国古代的艺术(1)书法A.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①起源:多年前,图画文字(象形文字)②成熟:商朝甲骨文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已具备汉字构字的六书规律。③字体的演变: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籀文,即大篆);秦朝“书同文”: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民间出现笔画更简单的隶书;三国钟繇将隶书字体转化为楷书;魏晋出现行书、草书。B.书法艺术:魏晋以来,由自发阶段进入到自觉阶段(*治黑暗;士人群体兴起;纸张普及)①小篆:始于秦国;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书法家秦朝李斯。②隶书:始于秦代,成熟并通行于汉魏;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③楷书(正书、真书):兴起于三国时期,常用于写官方文书;魏晋的钟繇、王羲之(书圣)④草书:兴起于魏晋时期;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草圣)、怀素。⑤行书:兴起于魏晋时期;兼有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具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2)绘画A.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B.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C.魏晋: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主张,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D.隋唐: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E.两宋:宫廷画院活跃,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是画坛最大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F.元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最突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焦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3)戏曲A.发展演变①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大傩之舞)发展而来。②春秋战国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优伶。③元杂剧把中国戏曲推向成熟,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④明朝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内容,江苏昆山的昆曲流传较广。⑤清代戏曲非常活跃,出现了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梅戏等剧种,京剧形成并走向成熟。B.京剧崛起①形成:清代前期,昆曲与各种地方戏在北京同城争辉;乾隆年间,徽戏进京,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兼收其他民间曲调,形成新剧种——京剧。②发展:同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流行全国,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民国以来,京剧走向世界。1.(年新课标卷Ⅱ·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涉及必修三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通过材料介绍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受到欢迎,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儒、释、迼三教的现象。小说和宗教分别属于文化史中的文学领域和思想意识领域。故A项为错误项;明清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并未冲击封建等级观念。B应该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整合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意思,故D项与材料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小说蓬勃发展的现象后面深层次的原因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广泛传播,故本题选项为C。2.(年新课标卷Ⅱ·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B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立意在于通过考生对所熟悉的京剧艺术中人物脸谱的固定化,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它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脸谱与真实历史人物的相貌没有任何联系,脸谱亦不代表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断,对历史人物的价值也没有任何作用。京剧脸谱主要是将大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采用程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故A项、C项和D项均为错误项.应排除,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为B。3.(年海南卷·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A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以明代介绍各类商业信息书籍大量出版为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明代中后期,随着徽商等地域性商帮的兴起,跨区域长途十分繁荣,各种与商路、商业有关的书籍成为经商者必读书目;同时,雕版印刷技术的普及也让这些商业信息有出版的可能。这些商业类书籍的出现可以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增加了以商为业的士人们的知识,故A项正确。印刷术的进步可以说促进了书籍出版的繁荣,而不能说促进商业的繁荣,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明代科举必读书目为“四书五经”。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为读书人而不是商人,故D项错误。4.(年海南卷·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B本题旨在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有效解读材料,并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后,从国家层面,进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改革,当时的书体为小篆,所以正确选项应为B。5.(年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A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材料,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本质。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齐民要术》是公元6世纪*河流域生产经验的总结,题干中所说的“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强调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在单位面积上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正符合精耕细作的内涵,故A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是正确选项。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不能遏止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产生的,其特点就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故C项排除。从题干与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模式并未改变,故D项排除。6.(年全国Ⅱ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7.(年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给出的是与商代相比周代青铜器铭文的特点,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是对商代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故A可排除;这些青铜器的铭文记述的是个人功绩,追颂祖先功德,希望子孙保用,可见,仍是家族传承的重器与礼器,故排除C、D项,正确项为B。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重视历史传承、重视历史记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重史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与*治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本题利用历史材料,追溯了重史传统形成的渊源,使考生不但深化了对青铜文明与中国文字形成历史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对教材知识理解的高度。8.(全国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C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干可知,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从而形成模仿王羲之书法的社会风尚,题目所问的是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违背常识,排除;从长时段来看,朝代更替并不能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故排除D项;南朝末年流行的萧子云书法“无丈夫之气”不符合大唐刚健、昂扬的时代要求,唐太宗对王羲之的评价“尽善尽美”,既是唐太宗个人审美趣味的体现,也体现了时代要求,而历数世至今,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可动摇正说明了C,故正确答案为C。9.(年全国Ⅲ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A本题通过设计图文结合的情境,考查考生整理和理解图文材料,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表面上反映的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是由于文字使用频繁,人们只好将字体简化,以利于平时的书写与交流。正确答案是A。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虽然从甲骨、青铜变为陶器、竹木简牍、缯帛、印玺、货币等,但这不是影响文字繁与简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对文字的繁简影响也不大,且有影响也在文字写法的多样性方面,故C项不选。D项发生在秦统一以后,时代不对,可直接排除。10.(年海南卷·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A本题通过给定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考查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从砖雕图案来看,各角色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有丑角、旦角等。A项正确地反映了砖雕图案所表达的内容,也符合元杂剧发展的历史现状,故正确。B项在史实上出现错误,京剧的源头为清乾隆时期的徽班进京。C项不符合元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元杂剧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故D项亦错误。11.(年海南卷·1)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隶书B.金文C.小篆D.草书B本题以汉字为考点。汉字是世界上的古老文字之一,历经演变,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文明中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化典籍,主要是由汉字写成的,汉字也是中国各民族和国际社会通用的正式文字。因此,汉字字体发展、变化及汉字书法艺术,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之一。商朝末至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常在所铸造的青铜器上铸造文字,记录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事,文长者多达余字,是研究商周至战国时期历史及文字本身的第一手材料。历史上称之为“金文”,也称“钟鼎文”,是汉字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甲骨文发现后,又是学者们识读、理解甲骨文的津梁。A项隶书得名最初使用者的身份,而C项小篆、D项草书得名缘于字体形态,故不合题意。12.(年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本题立意在于发挥历史学对于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导向作用。试题缘于教材中的基本历史知识,通过概述《墨子》一书中有关科技方面的论述,联系教材中关于《墨子》思想及代表底层劳动人民等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可以得出正确选项C。13.(年全国Ⅱ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D本题主干知识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持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A项与题干无必然联系,故排除;B项历史时序颠倒,故排除。C项从题干来看,并未反映出社会等级观念弱化,故排除。D项无论是从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还是在清代宫廷重要活动演出,以及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等现象来看,反映的都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本题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命题思想的体现。14.(年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B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并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试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为考点,通过叙述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凸显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具体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医中药学的认识。我国中医中药学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正如题干材料所示,历代中央王朝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唐本草》等。B项正确反映了题干材料,故准确。我国中药学的发展源头,在于劳动人民的不断实践,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能够推动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但却不能说是它的结果,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推动儒学的再度复兴,三教合流,并没有反映在对药学的推动之上,故D项错误。15.(年全国Ⅲ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本题所给材料注重创设新情境,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别历史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并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明朝中期以后,除士大夫间以书籍作为礼物外,连文化水平低下的人也刻一文稿用来交流,这反映了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出版业较为发达,正确选项为D项。A、B两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材料中也未反出经世致用思想,故C项也可排除。16.(年全国Ⅰ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C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唐代以其开放繁荣而著称于世,学生已从这个时代的诸多文化现象中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本题又以“拔河”这一富有时代特色的体育活动为主题,从另一角度考查学生对唐代时代特征的理解。从材料所提供的诗歌中可知,拔河起源于荆楚地区,却流行于处于北方的唐代的宫廷之中。另外从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江南地区尚不发达,故A错误;此外,本诗描写了唐代宫廷中的拔河之戏,并非所有诗歌都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题,故D错误。从诗歌中对于力量的描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17.(年全国Ⅰ卷·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C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绘画艺术,属于对美育的考查的体现。解决此题的最佳方法就是排除法,尽管我非常不喜欢不分析题干材料就直接判定选项正误的排除法。因为做选择题的唯一依据就是题干材料,只有在借助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弄清楚题干材料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判定选项正误。如果不看题干材料,或者大而化之看一下题干材料,就采用排除法就判定选项正误,我认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缘木求鱼、投机取巧的“技巧”,因为并非所有错误选项都带有绝对化意思或不符合史实,对于那些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请问不弄清楚题意,怎么排除?正确的排除法,必须是建立在搞清楚题干材料意思的基础上使用。当然啦,像类似于本题这样的题干材料没有什么意思的,题干材料仅仅是引子,那只能采用排除法来解决。A项,吐蕃在今天的西藏,并非西域(一般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故错误。B项,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属于国家*治和民族关系的大事,与市井风情没有一毛钱关系;不符合常识,讲求文人意趣的绘画就是文人画,描绘市井风情的是世俗画,这两种绘画风格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就不可能出现“杂糅”现象。故错误。D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绘画没有提到什么浪漫主义绘画和现实主义绘画,况且,不符合常识,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绘画风格,怎么个融合?故错误。排除了错误项,剩下的C项就是正确答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接着解释一下C项为什么是正确的。唐朝人物画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反映了唐蕃民族关系友好交往的史实,所以说阎立本的《步辇图》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18.(年全国Ⅱ卷·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B本题考查的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是“五育并举”的体现。题干材料讲了三个史实:一是角抵流行于巴渝一带的百戏之一;二是秦二世在宫中欣赏角抵;三是汉武帝举行大规模角抵表演,并以角抵来欢迎西域人。这说明角抵这种体育活动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角抵与川剧的“促进”逻辑关系;不符合全面原则,如果第一个史实与A项有点关系的话,秦二世、汉武帝关于角抵的史实与A项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呈现角抵“推动丝路交流”的信息;且没有体现C项所给“推动”这一逻辑;不符合全面原则,第三个史实与思路有一定的关系,第一、二个史实与丝路没有关系;况且丝绸之路与“巴渝”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逻辑,材料根根就没有呈现角抵起自于民间劳作技能的信息,加之没有体现“起自于”这一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19.(年全国Ⅱ卷·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C本题考查的史料实证能力,属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与基础知识没有多少关系,解题关键是理清题干材料的逻辑关系:敦煌莫高窟壁画(文物遗存)à梁林发现实物遗存。这不就是壁画文物遗存与实物遗存互征嘛,很容易得出C项正确结论。A项,不符合逻辑,壁画来自于具体实物,并非来自于“艺术想象”的,故错误。B项,不符合*治原理,题干材料只是个例,怎么能得出一个普遍性结论?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不符合常识,莫高窟壁画中还有很多翩翩起舞的小女神飞天,难道历史上有真实的飞天?还有莫高窟反映的是佛教艺术,壁画体现神话故事很多,这怎么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D项所说的意思;不符合逻辑,材料没有呈现“梁林发掘à壁画价值”这一逻辑关系,故错误。如果题干材料呈现了学者对壁画这些进行了深入研究,向人们展示了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绘画、佛教发展的历史,这样才会有D项结论,但是题干材料没有这样的信息。故D项错误。20.(年全国Ⅲ卷·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B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书法,属于对五育并举之“美育”考查的典型体现。解题关键是抓住两个关键词“意”和“神”,可知题干意思是说,草书大家张旭的书法讲求“意”境之美、传“神”之韵。结合所学可知,书法艺术正是中国古代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而草书特点是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纵观四个选项,发现B项更接近上边所说意思,灵动意为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故正确答案是B项。A项:不符合题意与史实,草书讲求“意”与“神”,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与书写结构严整性没有关系。楷书特点是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与史实,草书讲求笔画简约、勾连不断。汉字的繁杂性主要体现在早期汉字上,如商朝的甲骨文、西周的大篆(籀文、金文)和后来的小篆。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内敛的意思是收拢、聚集,而草书特点是线条流畅纵情,讲求的是奔放与豪迈,而非内敛。故错误。21.(年海南卷·32)(12分)材料赵孟頫(~),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评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傅山(~)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6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或历史人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的能力。本题立意旨在通过傅山对赵孟頫的评价的变化,让考生认识到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本题第一问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前后变化主要考查考生概括、分析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持标准考查考生评价人物的深层能力。第二问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评价复杂性的把握。(1)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2)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22.(年新课标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宋应星(~约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明清之际的中国科学家宋应星、欧洲近代科学家牛顿的科学成就比较作为内容。第一问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关于二位科学家“成果的特点”,其二是这种“特点”出现的“历史背景”,审题时应特别注意,所问并非他们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否则将答非所问。关于宋应星成果的特点,通过材料可以得出“传统科技的总结”及创造性不足的特点;而关于牛顿成果的特点,须对教材有关近代科学及牛顿相关内容有比较好的了解,并能通过与材料中有关《天工开物》的叙述比较,得出“实验科学”“突破性成就”等不同的特征。关于这些特点出现的背景,应注意成果的文化、时代及个人因素。《天工开物》既是“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总结”,则自然应从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特点及宋应星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去探讨:而牛顿作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则理应从近代科学的特点及牛顿的个人经历中去探寻,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本题第二问为二人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从材料可知,《天工开物》无实际影响,而牛顿的三大理论不仅为个人带来极大的荣誉,也促进了近代科技、思想的极大进步。这自然与各自的社会文化、时代背景及成就本身的性质有关,通过材料的分析与所学知识的综合概括,不难得出该题给出答案的近似结论。(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23.(年海南卷·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5分)本题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归纳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点是我国唐宋以来的文学发展,特别是明清小说,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要求考生能够正确提取、归纳有效信息,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深层次因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可以通过解读材料得出,而“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则需结合考生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旨在考查考生在深入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学科知识,特别是古代的文学常识,理解特定历史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所给三个答案要点均能从材料中进行提炼,亦可从所学知识中得出。(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24.(年全国Ⅱ卷·48)(15分)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艺术家,书、画、印皆绝,尤以擅长画竹,据说一生中花了三分之二的时间,专门为竹传神写影。郑板桥曾有十余年任职知县的经历,他嫉恶如仇,清廉为官,终不为官场所接纳,罢官回乡,靠卖画为生,这一经历对其画风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提炼、解读,能够归纳出郑板桥画作艺术的诸多特点。明中后期以降,江南商品经济发达,为各种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市民阶层对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作品有着强烈的文化需求。明末清初,针对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顾炎武等人主张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