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骼与血脉,事关城市的畅通与人流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或区域的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中国古代从来不缺大国巨匠,特别是秦汉之前已经先后形成了渠路关联、产城路相融的规划模式。
中国道路文明悠久,早在夏商周时代便已经形成了规范路制,至周代,便有了“周道如克期,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之美誉,其后历经春秋战国,至秦统一时已达到登峰造极之水平,其后各朝,再无出其右者。
一、井田制固化河渠道路之关联。早期中国的道路模式是井田制下的道路与河渠关联。夏商周三代井田制之时,渠路合一,路随渠走,这便是阡陌之制。此路制,与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相适应,开辟了产路融合的新格局。春秋中期之前,天下只有先镐京、后洛阳,京畿一条王道不涉河渠而直通河外。谚云周道如矢,此之谓也。而其余道路,皆与田畴沟洫同一,只在封闭的田畴内相通,不通外界。但随着后来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商贾贸易的发展,这种路制越来越显示既占耕田,又不实用的弊端。
井田制时的道路(渠路合一)
二、开阡陌而脱河渠。商君变法所以要开阡陌,便是要破除渠路合一之封闭,为民众生计另开新路。自此以后,井田制逐步废除,破除了渠路合一的基础。同时,因商旅大起战事多发,专门道路之需求日渐迫切,天下道路方才脱开河渠,真正成为以通行车马人众为宗旨的路。各国皆脱开原有河渠,纷纷修筑大道。可以说:自夏商周三代至战国,经此两大转折,终于为秦赢*之车同轨奠定基础而终成天下天道。
秦驰道: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
三、统文明而开路制。秦统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衡同器,天下归一,文明大成,其路制更达古今颠峰。秦始皇时期,秦国共开天下大道四百余条,由低至高,分作四大层级分别整合。第一大层级:郡县官道三百九十余条,第二大层级:内史郡通外官道十二条,第三大层级:天下驰道,以四大驰道为交织干线,后世西汉名士贾山对曾在上书中对帝国驰道做了描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驰道宽五十步:即三百秦尺(六尺为步),合今六十九点三米。第四大层级:关中至九原(包头)直道。在帝国大道中,只有这一条直道是郑国单独列出的,其全长千八百里。直道者,堑山堙谷而直通目的之大道也。也就是说,这是一条逢山开路,遇谷填埋,不迂不绕,沿山脊而行,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九原大*粮草供需的战略通道。
秦直道复原图
陕西富县境内的秦直道遗迹
秦直道路线图
由此可见,秦时的道路规制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除受当时的建筑工程与车辆运输技术所限而与今天难以相比外,在其他方面较之今天毫不逊色。
这,便是我们祖先开创的中国文明,远非后来的西方文明所能相比,更不可因后世王朝的衰落而掩其光芒!
诚挚欢迎您加入国学剑道。
请各位来稿支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