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家ldquo学语文rdquo [复制链接]

1#
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04458.html

欣赏诗歌需要懂得一些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也需要清楚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典型美学特征。这里选取几个方面,做一些概括的梳理与归纳。

一、意象

“意象”,简单来说,即心灵的图画,是表现在诗歌中的唤起人们感觉经验的形象的具体的东西。中国诗人在表现个人经验时,通常采用直观的意象的语言。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①树杪:树梢。

问: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晓行巴峡》:所用的“清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痛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凉,情感悲苦。

中国诗人在运用意象的时候,往往不铺陈细节,而是通过精心选择若干意象的巧妙组合,构成一幅既有统一情绪,又意蕴丰富的画面,以此传达诗人的内心感受或人生体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诗歌没有铺陈细节,却又显得意蕴丰富而笔墨酣畅。

中国诗人常用意象并置叠加的办法将众多单一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超出它们的简单相加之总和的效果。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两句全部使用名词,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只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中国诗人很注重人名和地名的色彩及其他感觉因素的利用。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足,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人将“白帝”这一地名与“彩云”这一景色并置,造成了一种鲜明的色彩对比效果,从而使读者感到了一种视觉的美。

二、含蓄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苏东坡),说一不二,直白浅露,毫无蕴藉之致,中国诗人通常将此视为作诗之大忌。因而,诗人们往往简单勾勒,点到即止,运用极富暗示性的处理方式,进而取得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问:诗的尾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含蓄一方面开拓了诗歌的内容含量,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四、动静

静的客体,有时主体会感觉为动的;动的客体,有时却又感受为静的。客体的动态,有时会使人产生静意;客体的静态,有时却又使人产生动感。文学艺术表现出对动静的这种感受和体验,可以使作品意趣横生,其味无穷。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问: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文学艺术中的写景状物,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写动写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意境。

五、点染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问: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别离”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六、理趣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这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宋诗比较侧重于说理。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所以清澈,乃是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是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可以做更广泛的理解。

蒙冲(也作“艨艟”)巨舰,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力气。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也可以理解为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当然,如果将其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也未尝不可。

七、诗眼和词眼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小孤山

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谢枋得以忠义自任,曾率*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危似孤臣末世难”一句中“孤”字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孙永河工作室

分享教育智慧见证生命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