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古代中医药发展史 [复制链接]

1#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展最久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映在中原之地上,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是中华五年历史绚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的医药知识,而形成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从原始社会的“神农尝百草”、“*帝制九针”、“伏羲画褂”的传说开始,中医正式进入漫长的发展中。

夏商时期,伴随着“百药之长”的酒产生,其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对治病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随之“中华汤药鼻祖”伊尹以降低人们服药的难度、提高中草药原料的品质、扩大药物的品种、降低药物的毒性、刺激性、改变药物的药性(性味、归经、缓和药性)、促进药物成分溶出、药效容易发挥,增强药物的疗效为目的首创的汤药诞生,避免了生药直接放到口内咀嚼,副作用大,许多药物不能的服用的现象。周朝已出现“聚毒药以供医事”专门从事医治疾病医师。

春秋战国时期,*治、经济、文化发展显著,学术思想日趋活跃,人求知欲越来越强,个顶个都是知识分子范儿,分分钟想把宇宙万物了解个底朝天中医奇书《山海经》应时问世,中药第一次出现了在书籍上;同时期中医理论的奠基人,“医祖”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时间来到秦汉,中医典籍《*帝内经》的著成,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奠基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

与此同期经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汇总成的《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的第一次总结,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天灾不断,疫病长期大面积流行,“医圣”张仲景和“外科鼻祖”华佗步入历史的舞台。

百姓的疾苦,激发了他们发奋于医学并从事医学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为勤勉的张仲景,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著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华佗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诠释了中医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还提倡养生之道并提出了体育疗法,创造的了养生操“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中医进一步发展,王叔和归纳了24种脉象著成《脉经》,首开脉象鉴别先河,奠定脉名种类基础。西晋医家皇甫谧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针灸甲乙经》。雷敩全面总结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写成《雷公炮炙论》初部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

隋唐时期,由于*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

唐*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完成了第一部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新修本草》是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医学巨著,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日本、朝鲜),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药王”孙思邈,传说中的养生大神,享年岁,倡导积极养生,炼气功、体操及推拿等留下至今都在使用的养生口诀“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并在晚年著成《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

宋朝以后,筚升改良的活字印刷技术,使印刷术跨进一大步。医学及科学的著作大量出版,促进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使得医学教育、病因病机学发展、法医学儿科及妇科取得显著的发展。由当时海上贸易扩展迅速,宋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朱砂、人参、牛*、茯苓、附子、胡椒等传播到了欧洲、亚洲及非洲等各地,很多药材或用来制药的原料,包括矿物质、植物及动物类如犀牛角、象牙、玫瑰水、珍珠、珊瑚及甜瓜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医药的交流。

到了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时期,形成了医学流派“四大家”,即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四家争鸣的局面,“寒凉派”的刘完素倡导攻火论、“攻下派”的张从正倡导攻邪论、“丹溪派”的朱丹溪倡导“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补土派”的李杲提出“脾胃学说”。

明清时期,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以“自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来要求自己的“医圣”的李时珍,历时27年之久写成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种,附方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东方达尔文”之称。明清时期中医药的发展也带动了中药堂、中药铺的兴起。广誉远创始于明嘉靖年间年,是中医药史上现存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同仁堂、雷允上、九芝堂等中药堂,这些距今三、五百年的老字号。

明末清初之后,西方文化逐渐东传。中医初遇西医,被当作阻碍科学化的堡垒,受到近代一些文化名人的不正确指责,中医药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中医药界是如何应对“废止旧医”?如何面对来势汹汹西医的挑战?如何从一枝独秀到两家相对对抗再到结合发展?今天就说到这里了,我们明个儿接着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