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看病案,以为能通过病案而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可是读者又怎么能知道病案之治法是否正确呢,仅仅凭作者一面之词,就能认定病案是正确的治疗吗?不谦真人举朱丹溪病案两例,解析问题所在,病例是从网络上摘录的。病例一浦江鄭義士病滞下,一夕忽昏仆,目上视,溲注而汗泄。翁诊之,脈大无倫,即告曰:“此阴虚而阳暴绝也。蓋得之病后酒且内;然吾能愈之。”即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顷之手动,又顷而脣動。及參膏成,三饮之甦矣。其后服参膏盡數斤,病已。在这个病例中,“滞下”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下利,不谦真人估计“滞下”这个词也可能是以讹传讹而约定成俗的。病人傍晚突然昏厥(一夕忽昏仆),眼睛上翻(目上视),下利而汗出(溲注而汗泄),“溲注”应该指下利,而非小便失禁,小便失禁不会如注,且汗泄者大多小便不利。这个病人是典型的厥阴伤寒,故而病人晕厥。朱丹溪先入为主地认为此病人以前就下利,即“滞下”,故而用人参补虚。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出朱丹溪根本不懂中医。病人厥而下利,则更应下之,《伤寒论》: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又《伤寒论》:厥应下之。也就是中风昏厥之病,应该要攻下,而不是补虚,但朱丹溪反而给这个病人服“参膏盡數斤”,这是缺乏中医基础理念,此病例“脈大无倫”,《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总之,朱丹溪只用人参治此病,是先入为主地以为是之前下利之病而导致病人晕厥,完全不懂先厥而后热之理,病人“溲注而汗泄”,为后热之故。病例二天台周进士病恶寒,雖暑亦必以棉蒙其首,服附子数百,增剧。翁诊之,脉滑而数,即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棉减半;仍用防风通圣饮之,愈。周故喜甚,翁曰:“病愈后须淡食以养胃,内觀以養神,则水可生,火可降;否则,附毒必发,殆不可救。”彼不能然,後告疽發背死。这个病例中,病人恶寒,服用附子后反而更寒,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应该攻下,反而用附子,则不能解恶寒。脉滑而数,则有热,而恶寒者,厥阴伤寒之故,故而要攻下。病人“吐痰一升许”,这也提示要攻下,吐痰并非治法,攻下才是大法。总之,朱丹溪完全是中医外行,不客气地说,朱丹溪的中医造诣远不如不谦真人的学生。假如跟着朱丹溪学中医,能学会什么呢?一般的医案,作者自己吹嘘是成功的,其实基本上都是误治。看过武侠小说吗?名门正派的武功一般都很差劲的,但是人多势众,朱丹溪就如名门正派一样。不谦真人批评这个那个的大师几句,有些人就叽叽歪歪的,您差得太远,只看见名利,故而永远都是中医外行。不谦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