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较好办法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全面彰显中华古代医学的老官山汉墓
摘要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文物中,有50余件木牍、余支竹简及人体经穴漆人像与中华古代医学有关。这些医学文物包括巫术类木牍、医学类竹简、经穴人体模型三类,不多不少,恰恰有力地说明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和类型。这些医学文物彰显了中华古代医学的全面与先进,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对这批文物的进一步研究,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医学的今天,意义重大。
目录
一、中华古代医学的起源
二、扁鹊学派的医书
三、首部兽医书
四、经络图与针灸疗法
五、巫术与巫医
正文
年7月至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对位于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金牛区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东侧,被当地俗称为“老官山”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4座。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重要遗物分析,应是一处有较高身份地位的西汉木椁墓墓地。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50余件木牍、余支竹简及人体经穴漆人像与中华古代医学有关。对这批全面彰显中华古代医学的文物的研究,不仅有力地证明汉代巴蜀地区的中医药方面的兴盛情况,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华古代医学。
中华古代医学的起源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这些与中华古代医学有关的文物,包括巫术类木牍、医学类竹简、经穴人体模型,不多不少,恰恰是这三类,有力地说明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和类型。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对许多国家的医学发展巳经并且还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中医药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中国传统医学,以其深邃的哲理、独特的理论、卓绝的疗效,倾倒了许多国家的自然科学家和医学家。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中医药的发现、应用,以及中医药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相传神农“尝百草”而写成《本草经》,这是千古流传的医史佳话。其实,历史上一切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药的起源也是如此,它是出自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特别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
以神农“尝百草”而言,神农不一定有其人,但“尝百草”的事情一定有发生,而且“尝百草”不可能仅一人。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不懂得耕作收获,只是从自然界寻找现成的东西拿来充饥,“饥则求食,饱既弃余”。可以想象,人类在采集野菜、果实以及植物根茎以充饥的时候,有可能吃到一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头痛、呕吐、腹泻等情况,甚至可能昏迷、死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腹泻、昏迷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药物也就出现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正是人民群众这种实践的反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的积累下去,乃有草创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1]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人类发现、药物的生动描述。
除了发现药物可治病外,还发现了外治法。在原始礼会中,人和动物杂处一起,难免引起搏斗导致外伤;当采集和猎取食物时,因碰撞、跌倒或由高处坠下而引起身体损伤的事也会经常出现。当这些外伤出现时,人们有可能不自觉地抚摩,揉搓以减少疼痛,或者随手用泥土、树叶、苔藓等敷在患处止血,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可以诚轻疼痛或可以止血的东西。这就是某些外治法和推拿术的起源。
到氏族社会后期,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用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因此可以说,中医药学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故《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2]它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中华医学的起源还与巫术有关。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思维和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日月、雷电、疾病等自然现象难以认识,遂将这些现象神化,内心升起崇拜之念,并寄予崇拜之心,希望能改变状况。当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产生了私有财产后,就出现了专管祭祀和祈祷的“巫”。巫是当时有文化的人,具有一些医学知识,也就承担了为人治疗疾病、解除痛苦的职责。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也与日俱增。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