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朱清时院士在中医药大学演讲《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自称“修炼真气产生极大的快乐”,并且“智力也会明显提高”。修炼真气是否可以产生“极大的快乐”,是个人的体验;智力能否“明显提高”,也难有确定的标准。但是“真气”是什么?修炼真气是怎么回事?却是中国文化史的曾经存在的真事,可以说得清楚。要弄清什么是真气,炼真气又是怎么回事,必须从气说起。
中国古代医学与真气
01
气
气,是中国哲学、也是中国古代医学使用的基本概念。所指的内容大约包括:
1、首先是空气,特别是人和动物呼吸时出入身体的空气;
2、云雾。古人称为雾气、云气、水气等;
3、人体可以感觉到的无形物质。比如香气、臭气;声音:声气;光:光气;气温:火气、寒气等。
4,虽感觉不到,但能确知其存在的,如电磁现象。秦汉时期,中国古人就发现了磁石吸铁,顿牟、即琥珀或认为是玳瑁,可吸引干草叶。也被认为是气在起中介作用。
玳瑁
02
气与人体
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哲学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气,是构成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从无生命的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
和西方哲学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都认为,人体不只是肉体和精神两个部分。二者之间,还有一种东西,这就是气: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志,就相当于精神。气,被认为是介于精神和肉体之间、确实存在的东西。所以《孟子》中还有“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的说法。
到了汉代,《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形,就是肉体。神,就是精神。形与神中间,还存在着一个气。
03
人体之气
人体中充满的气,首先是呼吸之气。人体死亡,呼吸停止,称为“断气”。呼吸停止与否,是中国古代医学(中医)判断是否死亡的基本依据。
其次是古人认为,食物进入人体,要先化成气,然后像熏蒸作用一样,把这水谷之气送达身体各个部位,营养着人体:因此,人体之内,就无处没有气的存在。
第三,中医很早就认为,血液在人体中,是循环运行的:“内外相贯,如环无端”(《灵枢·经水》)。运行的通道,是经络,即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道,络是次一级的通道。血液之所以能不断运行,是由于气在推动。所以经络中就充满了气。穴位,则是气的储藏室。
第四,人的感情现象也被称为气。因为人的感情,如果不受理智控制,就会见美食就吃,见异性就追,或者发狂发怒,就像动物觅食求偶,甚至像磁石吸铁,声音共振一样,所以古人把不受理智控制的感性活动,也认为是气在支配。
04
气与中医
气一般分为阴阳五行数类。中医由于自身的对象,也有自己的特殊分类。
首先是致病的六种因素。起初认为是“阴阳风雨晦明”六种气,后来逐渐形成了中医病因学中的“六淫”说,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由于六种气是致病因素,所以统称“邪气”。
与致病邪气相对的,当然是正气。不过在中医的经典《*帝内经》中,更多的情况下,是指真气。
05
中医学的真气
“真气”概念首先见于《*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指和“邪气”相对立的、人体本来的健康因素。
真气,到底是一种什么气呢?《素问·离合真邪论》道:
“眞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这是说当经气虚弱时,如果邪气到来,势头正盛的时候,不要针刺泄气。而这里说的真气,就是“经气”。经气,就是经脉中的气。或者说,气在经脉中,就是真气,不是有一种特别的什么气。
《灵枢·刺节真邪篇》,给真气下了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
”*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依这里的解释,正气,指体外正常的、不致病的气;邪气,则是体外致人疾病的气。真气,则是“所受于天”,人体本来具有的、也是健康的气。
“所受于天”,一是与生俱来、由父母给的。但后来长大了,所受于天又该如何理解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食岁榖以全真气,食闲榖以辟虚邪。”
不论是“全真气”还是“辟虚邪”,都是真气一方。也就是说,出生以后的真气,就是“食谷”,也就是是由正常饮食提供的气。
06
真气和邪气
假如一个人,他的出生以及后来的成长,都比较顺利,没有什么灾病,他的真气就是健全的。因此,真气可用通俗的语言表示为:人体本来正常的、健康的气。
然而人们知道,要人不得病是很困难的。得了病,就是真气受到了损害。假如真气受到损害,应该怎么办呢?
中医的办法有两条:一是调,二是养。
调养的方法,基本上也就是两种。一种是医疗,包括针刺、服药、按摩等等,驱除邪气;一种是养护、包括使心情平静,饮食正常等等。金代著名医家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道:”夫养真气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无令损害阴阳和平。”
明代,由亲王朱橚主持编纂的《普济方》记载:“固真丹,能养真气,补不足,治下元衰惫,精神减少。”(卷222)类似的药物,有沉香鹿茸丸、大山芋丸等。明代著名医生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其卷二六记载:“卫生汤,补虚劳,强五脏,除虚烦,养真气。退邪热,顺血脉。”其卷五八记载:“六神汤,治脾气不和,荣卫不足,怠惰困倦,不嗜饮食。服之补养真气,进美饮食,充泽肌肤。”
普济方
要注意的是,中医认为,真气如果受到损害,应该调养,但不是“炼”,也没有“炼真气”一说。
炼真气,是那些追求得道成仙的所谓“仙家”们的说法。不过也不是他们一开始就有的说法。讲真气,讲炼真气,是他们经历了上千年的失败,走到穷途末路的情况下,臆想出来的成仙办法。
作者简介
李申,年4月出生;年毕业于哈尔滨*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后求学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年任博士生导师;年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征稿启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