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不能治疗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3225.html延平区樟湖镇有明代万寿古塔,《南平市志·文物》载:“位于樟湖镇下坂、溪口交界的小山上,为石构楼阁式、七层、八角空心石塔,高十六点三米,塔基周长十六米。外部雕饰精美而塔内石件粗糙,有石台阶。”据人称此塔在延平,除位于九峰山和鲤鱼山的明代双石塔外,它是闽江江畔不可多见的一座临江塔。
塔门外有两浮雕力士金刚守门,塔内无物,唯有石阶,长条形青石板一头嵌入塔壁,另一头塔内悬空便成石梯,它的端点正好在塔内圆心上,成螺旋状升到顶层,既当台阶又起扶栏作用。塔内每一层都开三道门洞,朝向各不同。塔旁原建有万寿寺。
樟湖坂江心沙洲岛(俗称萝卜洲),它将江流分成南北两爿,江水干涸时江南爿形成一个内湖(俗称乌里)。
樟湖的码头到镇上的泄水桥
樟湖——永远的的故乡
肖世华
我走过许多江河湖海,只有这条江叫我魂牵梦绕;我走过许多都市、村镇,却只有这个村镇让我刻骨铭心。那江心沙洲摇曳的芦苇,如谜如幻;那盘根错节护岸的古樟,似仙似凡;那杂石拼接交错的街巷,犹经犹纬。七十年代中期,我在樟湖公社剧头大队插队四年,至今,樟湖坂那柔美的乡音还那么悦耳动听,樟湖坂集市那踹动的故人还常现梦萦。樟湖坂在我的心里是永远的故乡。
三千多年前,这里升起第一缕炊烟,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永不磨灭的刻痕。从那时起,这条江就滔滔不绝地传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朝代的更迭、并没有使樟湖坂面目全非,人们可以追忆那别致的戏台,雕梁的大厝,弯延的街巷,苍翠的香樟,悠悠的古塔、蜿蜒的龙灯……;还有回荡在人们耳边的梢排的号子声,轮船的汽笛声,货担的吆喝声,古戏的锣鼓声,孩童的嬉戏声,蛇节的鞭炮声……深深感受到故乡远古绵长的历史。然而,古樟湖的峥嵘岁月,在历史的天河里仅似流星划空般一闪而过。古镇也早已离我们远去,而它留给后人的传说犹如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感恩南平市文化名人刘光舟先生,笔酣墨饱地回眸了民国时期樟湖坂轶事趣闻、风土人情、老厝古街、道德情操;描绘了古时的樟湖坂民风淳朴,门不闭户,安分守纪,自食其力,富不欺贫,贫不仇富的和谐情景;讴歌了樟湖人“富者不奢,穷者有志,商者存信,民者有序。”良好的民风。
刘老撰写的《记忆民国时期的樟湖坂》一文,把我拽回到那温馨的年代,回味无穷。如果您曾与樟湖坂有缘,读了该文一定会触景生情,感触良多;如果您第一次听说樟湖坂,阅读该文也会饶有趣味,必有获益。不妨,您试试!
这里的人们奉樟树为神,樟树也的确是这里的象征。
以上是樟湖坂古镇的街巷
以上是樟湖坂繁忙河道上的梢排、轮渡、汽船等场景
记忆民国时期的樟湖坂
刘光舟
千年古镇樟湖坂沉睡于闽江下已近三十年了。明清时代的樟湖坂无法勾划出它的村容镇貌,幸好清代嘉庆时,福建乡试同考官,南平知县杨桂森留下一首诗:《樟湖坂寺雨》,诗云:“溪涨宽来一航渡,相看鱼乐自如如。”此寺即湖边的《福庆堂》,有“仙都龙窟”之称。溪水涨了,去对岸沙洲便要过渡,坐在船上可以看到江里的鱼儿的游乐,描写了当年闽江的自然生态。
先有静江镇,后有樟湖镇。宋代早期,静江镇在樟湖坂的对岸香山,在京福大官道上,后称嵢峡镇,延平与古田交接地,下至*田四十里。宋元丰时建,后来可能是战乱的原因,嵢峡镇被废,只保留驿站或巡检司,镇民多数迁到闽江对岸的漳湖坂。
清代,樟湖坂属延平府南平县垂裕乡长安南里,内分坂头、上坂、坂中、坂尾,坂尾又称下塘尾。
民国时,樟湖坂属南平县第三区区公所所在地,管辖七个乡镇、二百二十六个村。有上、下坂镇,坂南乡(今南溪、尤溪口),太平乡,遵教乡(今洋后乡),余东西乡(今巨口乡),保福乡(今赤门乡),新溪乡(今剧头)。
民国时的樟湖坂,对它的风土人情有印象的人已不多了,这座闽江中游的第一千年大镇,笔者少年时亲历亲闻、亲见了樟湖坂的风华韵事,不时引发美好的记忆。
樟湖坂离延平城华里,处于闽江右岸,面向漳湖,后靠印山,房屋依坂而建,呈带状型,坂头较为宽阔,坂尾夹窄。五里长街成Z字型,坂头经曲尺巷进入主街,街以条石和大卵石砌成,街边一排水沟,阴阳相间,沟里鱼虾可见、可捉、可玩、可食。
樟湖有很多的明清时期的大厝,这些大宅院均是历史的名片,是古代官家的遗产。如陈氏大厝是明代正德年间远宁知县陈绅的祖厝,儿子陈应鹗是嘉靖济南通判,孙子陈正谟万历进士,任休宁知县,一家三代为官。又如明代万历举人陈国桢,儿子陈俨、孙子陈世荫,明清二代都是当官的。樟湖的大厝是延平明清古建筑的典范。
樟湖坂,古称漳湖坂,缘于镇前有一个漳湖,古称“碧洞湖”,传说内有鲤鱼出,樟湖就有登科的人。此湖为活水湖,雨季涨水与闽江融为一体,秋冬季节枯水期与闽江隔离成为内湖,是沿江居民的“大水缸”。民国时改漳湖坂为樟湖坂。因为江边有几十棵古樟树,樟树根系发达延伸数丈,保护着湖边百姓不受洪涝灾害,樟湖人称守护神。“坂”,字,据《说文解字》注解,湖坡为坂。
樟湖坂,由陈、胡、张、*、王、董、刘等姓氏组成为镇。宋代以前仅是各个家族形成的小村落,经过千年的繁衍,小村变大村,大村接大村,形成了集镇,与溪口村仅龙溪之隔。从各姓的居住特点,基本上一个姓一个村落,胡氏聚于坂头,董氏居曲尺巷之上,张、*、王多居中下坂,陈氏集于坂尾。这是从元代的小村落,发展为大集镇的轨迹。
民国时期的樟湖坂,社会管理实行保甲制度,镇民按若干户编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个保,甲称甲长,保称保长。保长的职责是派款、提壮丁。对镇民的思想教育传承封建社会的礼制规范人的行为,儒佛道三教为思想主导,也有外来的基督教、天主教。以家庭教育为主,以祖训祖规为范,讲风俗习惯,讲传统道德。按樟湖坂的方言说,做人做事都要讲“良心”、“天良”,没良心、没天良便是缺德,将被人唾骂,知耻就不敢非为,形成“富者不奢,穷者有志,商者存信,民者有序。”良好的民风。
卢世钤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樟湖坂读书,他的印象中樟湖坂很繁荣。笔者的印象樟湖坂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思想开放的重镇。水上交通方便,船只川流不息,轮船码头在洲外,靠近下坂。樟湖坂属于福州方言区,与古田、闽清、尤溪为邻,离省会福州仅一百公里,水运川流不息。经济、文化与福州及邻县关系密切。商店集中于中下坂,有布店、京果店、百货店、米店、金银店、药材店等。布店分洋布(进口)、土布(国产),分类分色用木板卷成一匹一匹装入货架上,按尺出售。京果百货多来自福州。海产品多数是用陶缸腌制的,如咸带鱼、咸蟹、咸白刀鱼、咸蚬子、海蜇皮、蟛蜞、土苗酱等,所有的腌制产品都是天然的、近海的福建特产。海蜇皮、蚬子、虾米、蟛蜞是夏季百姓家常食品。
集镇里各种行业都有,商品齐全,乃是各地小商小贩采购中心,周围乡村买不到的商品,到樟湖坂都能买到。除日用百货外,手工业也很发达,打铁、铸锅、制桶、做篾、裁缝、印染、制糖、酿酒、糕点等应有尽有。在当今归于奢侈品的海参、鱼翅、燕窝,在商店里也能买到。农村办酒席,海参是常见的佳肴。因店铺多在下坂,曲尺巷以上的居民购物有货郎担、卖花郎,肩膀上的商店,走家串户,虽然仅一担的货物,却有几十种商品,日常的油盐酱醋,女人裁的花,针线,钮扣……可以以物换物,穷苦人一时没有现钱,大米、鸡蛋都可以当货币,与货郎哥换取急需的食品,物美价廉,诚信待人。
樟湖坂与福州的经贸往来甚多,大商户在福州设有栈房(采购站),开办商行,如福州建南行俗称官行,顾名思义,它是樟湖坂官员参股的,以经营木材为主的柴行,它是樟湖坂绅士官员为首创办的,在福州富有盛名,地址于闽江边福州台江义洲八盛境。总经理为陈世焕,夫妻均是大学生,著名的文化人,股东有南平副县长、国大代表、樟湖人胡锡潮,樟湖公平店老板胡阿泰,太平乡工长、墓坑人高华容及太平刘家寨商人刘光珠等,会计胡玉铭。建南柴行,主营建房用的杉木,南平是福建杉木的主产区,各乡镇都有杉木。在大山里砍伐后,经过闽江边的各条小溪,如龙溪、武步溪、太平溪等,装成木排,由专业梢排工人,从闽江水上漂流到福州,除供应福州地区建房外,还有运到台湾、江苏、浙江等地出售。
民国初期使用的钱币沿用清代内方外圆的铜钱及银元,俗称“大洋”和“大番”。洋和番指欧洲制造的银元,每元重七钱二分。后来中国自己造的有袁世凯、孙中山头像的银元及辅币乃是分币。年使用的纸币,称“金圆劵”。此币发行后不断地贬价,到年几乎成为废纸。道德经说:“无中生有”,从有变无,所有财富仅是一堆纸,钱就是这样一种游戏。
笔者家庭与樟湖坂胡、陈、张、董有联姻亲戚。大姐是上董人家的媳妇,姐夫是撑船的,他的家庭是樟湖坂劳动者的代表,靠劳动养家。他有一只船,载重三吨,来往于樟湖至延平城之间,两兄弟靠二根竹篙、二把桨。船工是十分辛苦的,闽江上游河道弯曲,浪高水急,遇到险滩乃需上岸当纤夫,身背一根绳子一步一步地拉着船,逆水而上。超强的劳动练就了钢铁般的身体,活了九十四岁。笔者的外公是樟湖坂商业大户,公平店的老板,二姑是胡家媳妇,姑丈是破落的中医世家,他的家是樟湖坂典型的大厝之一,高墙大院里住着多家不同职业的兄弟叔侄显得拥挤。诚然是一座明清古厝,大厅里巨大的柱子,金字楹联,大梁上的“文魁”大匾,书画挂轴。厅头案桌排列各种景德镇、或德化的贴金瓷器、花瓶、佛像等。八仙桌、太师椅、精美的宫灯;石板铺设的天井,条石花架,一盆盆的花卉,兰花、茉莉、米兰……一只大缸有一米多宽,放养着各色地产的小鱼。大厅展现了古朴、文明、高雅,是樟湖坂大厝的代表之一,既使延平府城也不多见。
旧社会贫富不均,同宗各有贵贱,穷人的房子是低矮的单层木屋,人畜共厝,鸡屎遍地。虽然穷人占多数,但没有行乞的人,小偷也罕见,门不闭户,安分守纪,他们只要有手足都自食其力,富不欺贫,贫不仇富。樟湖有一班专为富人砍柴火的樵夫,民国时樟湖坂没有电,没有煤气,老百姓煮饭都靠烧柴,砍一担斤重的柴火只能卖二三升大米,相当于今日的10元人民币。升是古代量米的容量单位,用竹筒制作的升,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量具,每升约大米一斤左右。这批砍柴人是社会的最低层,稍有病痛,既或断米断炊,度日如年。
樟湖坂的教育很发达,清末废科举后,发展新学,兴办女学。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樟湖坂首创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全县只办四所,俗称印山小学,后来樟湖小学的前身。民国二年(年)又创办了由教会办的私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校址在下坂的湖边,有三栋二层的“洋楼”,乃是湖光小学的前身。第一任校长,即原南平市副市长吴其瑞的父亲吴銮仕,后任吴尔宝。笔者小学毕业于湖光小学,五年级开英语课,学生来自南平、古田、闽清、尤溪等县,是一所模范小学。同时,樟湖在南平创办赞化女子小学,推翻了女性不准读书的封建礼制。当时,南平全县只有二所女校,一在城内的淑馨女校,二在樟湖。为何名“赞化”,取《中庸》中的赞化,意为可以赞天地之化青(茂盛)。校址在湖光小学左边单独的一幢洋楼,第一任校长是卢芹香(宝珠人),她也是延平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生。她于年毕业于南平淑馨女校,二十岁任赞化女校校长,后任福建省立南平中学(南平一中的前身)校长,可敬可佩。
年,抗日战争时期,南平县长林逸生在下坂陈氏祠堂创办南平中学樟湖分校简易师范班,只办了一年。年与峡阳分校合并,在城内四贤街建立县立南平中学。年南平解放后,称南平第二中学,即当今剑津中学的前身。
樟湖坂的医疗卫生有中医、西医,有门诊、出诊,没有住院部。老百姓小病靠自己采草药,大病才请医生。樟湖坂中医师最著名的有陈承奎、胡生桂,不仅医术高明,更有医德。每个时代的疾病都有很大不同,民国时期最常见的传染病是疟疾,俗称打摆子,先发冷后发热;最可怕的传染病是鼠疫、肺痨病(肺结核),死亡率很高。当今的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当时都没有这些病种,也许不知道。现代昂贵的分娩费用,那时的接生婆,靠一把剪刀处处都有,花费甚微,甚至免费,吃几餐饭就行了,但遇到难产的少妇时常死于分娩。西医是陈玉林兄弟开的门诊部在下坂,西药多数是进口的,如青霉素等,奎宁是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西药,西医逐步取得了镇民的信任。
樟湖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春节是樟湖坂的文化节、狂欢节。时间长达二个多月,迎神拜佛,各个姓氏各有崇拜的菩萨,福庆堂奉连公相传学法茅山;在湖边的齐天大圣庙,庙虽小,香火绕天。春节迎菩萨的热闹场面难以形容,打击乐的“十番”,弦乐的二胡、京胡、板胡、及太平鼓,各种各式的花灯、蛇灯,队伍长达几华里。大厝小屋在门前烧香鸣炮,祝愿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春节,樟湖习惯要请福州闽剧大戏班,如赛天然、四赛乐、善传奇、古赛乐等。著名闽剧演员郑奕奏、刘小琴、刘小言都是樟湖人的粉丝。在上棠庵几百平方米的庙堂挤下上千的男男女女,而且都是站着看戏。有时一天演二三场,场场暴满。庵前小广场,各种小食,琳琅满目。民国后期,闽剧推出机关幕景,轰动樟湖坂周围几十里的村民,赶集樟湖观看机关幕景戏。溪口、太平、武步等,邻近的乡村村民,夜里提着火把来看戏。
从十二月开始,男人砍柴火、砻米、碓米,女人纳新鞋、做新衣,老妇剪花,家家户户忙着一年一度的扫堂,即大扫卫生,洗刷家庭用具,杀猪、杀鸡、蒸年糕、炒爆米花等。每座厝,摆设供桌,一户一对铜锡烛台,大红花烛要点一个月,供品有木制的红漆小碟,盛着自制的各色点心,以及煮熟的鸡鸭,披上剪纸花,显得格外的美丽,每件供品都是艺术品。为春节迎神,各家忙着糊花灯、蛇灯,每盏灯展示了各家的书法、绘画、剪纸的技艺。
端午节是樟湖坂的大节日,除了包粽子挂菖蒲外,当今难以见到的是绣香包、香袋,孩子们胸前挂满一大串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香袋,散发着本地产的樟脑丸的芳香。端午节,女婿要为岳父岳母送猪脚,及腌制的白力刀鱼等食品,号称分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一大项活动,传统习惯按姓氏参加比赛。有六七艘不同颜色的龙舟。民国时龙舟要比当今的长,樟湖人撑船、梢排的人多,竞赛激烈,水平很高。
七月七日,又是樟湖坂的一个传统盛会。迎福庆堂连公,吃蚕豆、碱粿。在蛇王庙开展闽越人崇蛇的活动。民国时迎蛇与当今的迎蛇,从形式、规模上均不一样。当时,蛇是野外捕捉的,养在蛇王庙的大缸里,迎后重新放生。捉蛇和迎蛇的人懂得所谓“法术”,预防和被蛇咬伤的治疗医术。
除了节日外,平常樟湖坂人娱乐活动也很多,如拉二胡,唱闽剧和练拳头。夜间常听到巷里的琴馆二胡音乐和武术馆的“咳咳”练拳声。樟湖坂胡兰升拳头馆最有名气,属佛教曹洞宗少林武术,功法也多,有棍法、刀法、拳法。武术馆供奉民族英雄郑成功武装立像,俗称“国姓爷”,爷是延平郡王爷的意思。练拳头,是一种体育健身活动,笔者曾经学过空手拳。当今有人说:“文宝珠,武樟湖”,“武樟湖”是新编的词话,查无实据。古代传说是“文宝珠山,武虎鼻山”,据说虎鼻山出了很多武秀才,文武都是受过教育,经县学考试成绩优秀的青年学子,文化人的誉称。
民国时期樟湖坂没有电力,机关、学校、商店、家庭都使用“洋油灯”,因煤油是从欧美进口的,故称“洋油”,大商店才用汽灯,即打气的煤油灯。有的农民家庭夜间照明用桐油或茶油灯。晚上外出,有钱人用手电筒,多数人烧火把,用甘蔗渣或竹片加工的燃料,或用松树头劈成条状的称“松明”,松脂柴含油脂,耐烧明亮,一般家庭都有储存。
当时的气候,冬天比现在冷,霜降以后,常见瓦上霜,田里结冰,孩子们玩着冰块。寒冬季节,人人都抱着一个火笼取暖,夜里人随火笼上床,床上以稻草为垫及草席,富人家庭也很少铺垫被、床单。火笼不论穷人、富人都是冬天必备的取暖工具,有钱人家用铜炉,一般家庭是竹篾编织的。即便是冬天,男女衣着单薄,棉衣、毛衣乃是奢侈品。男人多数打赤脚,当时很少有胶鞋,“回力”牌胶鞋富人子弟才有。布鞋是婆娘做的,纳鞋底、缝鞋面是每个妇女都会的手艺。除了乡绅外,劳动人民在傍晚收工后才穿鞋,平常劳动都是打赤脚,或穿稻草编织的草鞋,还有一种防水的木拖鞋,硬木制作的,这几种鞋现在很难见到了。
酷暑时季,主街两边层檐搭盖木架,以阔叶树的枝叶铺于架上,以遮太阳,行人免于暴晒,这种防暑办法在其他乡村很少见到。夏天,不论穷富多穿夏布衫。夏布是用苧麻织的布,苧麻是一种高级植物纤维,一年可收三次,农民自产自纺自用。有的经染色,夏布凉爽、耐穿。也可以制成蚊帐,现已绝迹了。
回忆樟湖坂的小吃,有物美价廉的扁肉、清汤面,当远亲登门拜访,主人先到附近的小吃店泡扁肉、清汤面作为点心招待。沙县的小吃走遍天下,樟湖坂的小吃要胜于沙县。樟湖的扁肉、清汤面,配料独特,除骨头汤外,还有一种纯天然的调味品,称“蛏酱”,产于福州,是用海蛏炼成的酱油,白色的,味道鲜美,没有任何添加剂,老百姓家也常备的调味品,这种“蛏酱”也已绝种了。
当时,樟湖坂没有酒家,酒席都在家里办。除了扁肉店外,有很多光饼店,光饼有二种,一种脆的芝麻饼,另一种是软的称糖光饼。光饼中间有一个空洞,饼店备有一根串饼的铁针,用麻线将饼串成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小礼品。
樟湖坂的土特产不多,药薯、芋子是传统的名优农产品。据卢世钤老人回忆,上世纪二十年代,樟湖的溪边及对河沙洲,种有很多桔子树,秋天街上摆满桔子。笔者四十年代在樟湖时已见不到桔子树了,桔子均来自福州。溪边都种了成片的糖蔗,糖蔗比菓蔗小,糖分高,每天秋天收蔗季节,在坂头的溪边便建起临时的糖厂,二个石柱为滚轮,水牛拉着石柱滚动,糖蔗从滚石中榨出汁来,经过烧煮浓缩后倒入竹箩上冷却凝固成板糖。樟湖坂板糖驰名内外,除销到邻近的乡村外,大量运往延平城里销售。
樟湖坂是民国时期闽北集镇的代表,从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展示了在贫穷中也可找到欢乐和幸福。
以上是樟湖坂溪口村盘根错节的古榕树,据说种植于雍正年间,是村民夏天消暑纳凉的胜地,也是村里的风水宝树。现已浸入河底。
以上是樟湖坂溪口村的龙溪桥
图为樟湖福隆宫,主祀临水夫人陈靖姑,为临水宫之分宫。
樟湖方言摘选:
吃饭(虾波n)(波和n连读)
睡觉(抠nming)(ming要第一声调)
去玩(卡雕)
肚子饿(不督贵)(贵发第二声调)
吃饱了(虾八咯)
打麻将(趴吗雀)
回家(k月雀)
好厉害啊(呀离海啊)
没关系(摸呆谢)
几点(鬼den)(e发英语音标中e的音)
好漂亮啊(呀飘lvan啊)
好肥啊(呀b威啊)(把威当作一个字母)
喜欢你(威滴女)(女发第一声调)
很热闹(呀脑叶)
自己人(噶几任)
樟湖坂火车站
樟湖镇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东南部,闽江上游,距闽北*治、经济中心--南平市54公里,与省会福州相距公里,是闽北与闽东的交界处,是闽东南经济辐射闽北的起始点和中转站,山海协作的最佳结合部。辖1个社区、14个行*村。外福铁路经此设樟湖站。国道过境。闽江干流经此并建有客货运码头。名胜古迹有蛇王庙、湖心岛、香山摩崖石刻。
南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