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用中药治疗 http://www.lohasidc.com/经常有人问,学中医,先买哪本书看?有的人说,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都买了,看不下去。我的回答是先看《中医基础理论》,从基础开始,有了基础之后,再看其它的书籍慢慢就能看进去了。所以,我一般推荐第五版中医教材。
这版教材虽然是年代编辑的,但是,普遍反映编的不错。总共有32本: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对于初学者来说,不需要全部买下,一是太贵了,二是现在没有必要,以后再买也不迟。一般先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讲义、方剂学”这5本就可以了。
还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呢?吕光耀、安冬青编著的《中医经典要文便读》可以说是把学习中医药所要掌握的精华内容全部给归纳出来了。其推荐语为:“本书集素难灵枢、仲景天士等诸家精华,并中医传世之作以为经典者,择其精要,合为采撰,以便观览诵读。中医经典须朝夕展卷细玩方可见功,其诵读须长期、反复、分层次进行,非一朝一夕可竟也。书不在多,有用之书一卷在手,晨昏诵之,日久其效自现。”
这本书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医基础篇:《病因赋》、《病机赋》、《濒湖脉诀》;第二部分是方药篇:《中药歌诀》、《方剂学歌诀》;第三部分是临床篇:《医学三字经》、《西溪书屋夜话录》、《妇女经带胎产歌诀》;第四部分是传统经典篇:《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第五部分是针灸篇。
这本书的特点是:
实用、重点突出、便携、紧扣教学大纲、适用面广。
实用:一书在手,别无所求,学习中医打基础的经典内容均有涉猎。
重点突出:需要背诵的内容均有标注。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唯一的入门秘诀就是背诵。不要求你也做不到全部背诵,但是重要的章节必须背得滚瓜烂熟,这样以后到了临床才能挥洒自如,否则,永远成不了大医生。
有的人一本《伤寒论》半小时就能背完,有人居然能把厚厚的《金匮要略》背上来。这样人谁敢不佩服?见到症状,条文马上就从脑海里蹦出来了,一说方剂就知道哪几位药。如果背不上来,现翻书还不一定能找准,何谈却病?
有人会说,只会背条文有什么用,不会看病也白搭。可以肯定地说,能背上《伤寒论》,或者《金匮要略》等著作者,一定有非同常人的记忆力,在其它方面也差不了多少,其学习速度,悟性,一定比连条文、方歌都背不来的要强很多很多。
古往今来,没有一位大医不谙熟中医经典。曾经听一位老中医背《药性赋》,那节奏感,韵律感,流畅感,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腹有诗书,出口成章;心有灵犀,一点就通。
下面简要说一下中医典籍那么多为什么作者要选这些书目,优点是什么。
《病因赋》是清代道光年间上海刘一仁编著的一部著作,全书内容包括学医的方法、诊脉、辨证施治、用药及某些常用方剂的加减法,并简要分析多种内科杂病和一些妇产科病证的病因、病证和治疗方法,是一部学医的门径书。其中包括《病因赋》,将常见病的病因用歌赋的形式写就,读起来很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
《病机赋》一说出自明皇甫中的《明医指掌》;一说成书于年,作者为无名氏。不管作者是谁,只要实用就行。全文也是以“赋”的韵文写出,易于吟诵。“窃谓臣虽小道,乃寄死生,最要变通,不宜固执……”
很多人中医爱好者都知道《濒湖脉诀》,它是明代名义李时珍的著作,与《本草纲目》齐名。这部脉法是公认的最详细的脉学著作,它将人的三部脉象分为27种。将每一种脉象的指下形态以及所主病症作了详细描述,并把每一种脉象编成歌诀,以有助于背诵。
中药歌诀中有14种,其中最著名的有“十八反、十九畏歌”,这是学中医必背的歌诀,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药性赋》原书未写编撰人,据考证属于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者的启蒙书。书中将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精辟概括,一经铭记在心,将受用终生。因而,颇受历代中医人喜爱,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开句:“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读一下,是不是有老夫子念经的味道。
和《药性赋》可媲美的是《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的一部名作,是学习中药的启蒙读物。它以四言韵的形式,介绍了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明扼要,押韵和谐,读之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深受初学者的喜爱,数百年来广为流传。开首句:“人参味甘,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调荣养卫……”。
临床篇的《医学三字经》由大名鼎鼎的清代福建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编撰,是医学启蒙经典之作。全书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不会走入歧途。
以浅显易晓之文笔,阐释古奥艰深之医理。引导学者由浅入深,登堂入室。“由此入门习医,不会走入歧途。”可见其重要性。全文仿名扬天下的《三字经》写法,朗朗上口。经曰:“医之始,本岐*,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
陈修园学宗《内经》,尤推崇张仲景,说:“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获。”
陈修园著述颇丰,除了《医学三字经》之外,《医学实在易》,《时方歌括》、《长沙方歌括》等,均用韵文著体,明白晓畅,均是传世之作。
清代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全文系统、全面地阐述肝病证治,将肝病分成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不仅分类法与前人大不相同,而且治疗上也很有特色。因其实用价值较高,备受后世医家推崇。
《*帝内经》名列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与《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从事中医工作者必学典籍。
《*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冠以‘*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淮南子·修务训》)
还有一部《难经》,虽然没有《*帝内经》那样深入人心,但也是一部著名的经典医著。
《难经》原名《*帝八十一难经》全书从篇目从一难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成书年代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
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列方首,应用药物82种。现今遗存10卷22篇。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历代医家能看到《伤寒论》并用书中理论与方剂救人,要感谢西晋伟大的医学家王叔和,没有他的发现和及时抢救修订,这部千古“活人书”早就失传了。
著名的麻*汤、桂枝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就出自《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伤寒论》专注于伤寒病,《金匮要略》专注于杂病。《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书中著名流传最广的方剂有八味肾气丸、小建中汤、*芪建中汤、五苓散、十枣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当归芍药汤、桂枝茯苓丸等。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非常珍贵。
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俗称《本经》,作者应该是神农吧,要不怎么教神农呢?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是不是著作人,至今尚无定论。
《本经》中所载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每种药物的功效概述非常简洁,常常一两个字成句,而含义广远。又因为简短,而常常被误解,所以后世类似《本草经解》之类的本草著作有很多,通过这些诠解《本经》的著作才会对书中所列的药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张仲景所用的82种药物,在药性功效上悉遵《本经》。从药效看,《本经》的药物也是较为确切的。比如,生石膏在《本经》中是“微寒”,而后世有些本草书籍却说是“大寒”。因为“微寒”,所以张仲景的白虎汤用一斤(合约克)退阳明气分热。所以,民国大医张锡纯通过亲自实践也认为生石膏性“微寒”,临床上也是用大剂量救治患者。“愚临证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有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而用至十余斤者,其人病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在他手里,被很多人认为大寒的生石膏成了救命金丹。因善用生石膏而被称为“张石膏”。
可以说,《本经》就是一本用药指南。当然,《本经》未记载的药物还是应该以已有记载的本草为准。
成书于清代的《温病条辨》,是清代吴鞠通(—)编著的一部温病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吴鞠通对自己编著的这部书作了评价。他说,前贤之中,元代王履(安道)虽能辨证温病,但论之未详;明末吴又可区分伤寒、温病,但立法欠精纯;清代叶天士立论精细,但立法甚简,皆未能透达圆满。于是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个人心得,统论温病,而成此书。
《中医经典要文便读》针灸部分基本上把有关针灸的重要内容全部囊括了。比如,《马丹阳十二学歌》、《四总穴歌》、《八脉交会歌》等。这些针灸歌诀都是学习针灸必须背诵的穴位主治歌诀。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作者把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放在书的前面,这是告诉每一位学医者,要以孙思邈为榜样,把医德放在首位,才能做医生。中国外科之父、肝胆外科和移植外科泰斗裘法祖曾说过“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也就是说,医术达不到神仙般的高明就不能做医生,德行达不到佛祖那样高尚的就不能做医生,有了专业技术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才能为患者做好服务工作。
虽然《中医经典要文便读》基本上将经典的中医中药著作已经包括在内,但也不是仅此而已。想有大成就者,还要在这本书外广泛涉猎。比如清代官修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等,都要好好读一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拿起笔来就会文思泉涌。书读精了,读熟了,就会生巧,巧而生神,心领神会,闻一而知十,融会贯通。
有了好书,又能孜孜以求,相信不久的将来,您一定会对自己的中医诊治水平惊叹不已。
通玄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