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文学简析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复制链接]

1#

所谓讽喻诗,据白居易自述,是他“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与元九书》)这些诗篇广泛地揭示了中唐社会生活的各种重大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

白居易的讽喻诗实践了他在《新乐府序》中的主张,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首先,他的大多数讽谏诗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人物事件高度典型化,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井底引银瓶》《观刈麦》等,诗人直赋其事,叙述完整,情节曲折。他运用外貌、服饰、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一些列劳动人民的形象,较之杜甫《三吏》、《三别》的类型化描写,更具有个性化特色。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左臂凭肩右臂折”的新丰折臂翁;“左手秉遗穗,右臂悬敝筐”的贫妇人。这些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外貌衣饰富有特征,而且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真实的披露。如卖炭翁尽管“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内心矛盾痛苦的描写,不仅使人物有血有肉,而且使他们的血泪控诉,更惊心动魄,也增强了揭露和批判的力量。这是诗人在叙事诗中溶入了传奇小说表现手法的结果,是他对传统叙事诗的发展。其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叙事议论的结合上也有特色。其多数诗是“卒章显志”,即篇末议论。其中有几类:一是诗人直接议论,宣泄感情,如“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二是将自己的优裕生活与百姓的贫苦相对比,如《观刈麦》、《村居苦寒》的结尾,表达诗人自责内疚的心情,并深化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哀悯。三是将百姓的饥寒冻涙与豪贵的穷奢极欲进行对比,在大小、轻重、贫富、苦乐的对比中,深化主题,增强诗歌的战斗性。再次,白居易的讽喻诗除了直赋其事外,还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有的借自然物象以寄寓作者对社会*治问题的见解和感慨。如《黑龙潭》诗借祭龙祈福的民俗为言,形象地揭示出了贪官污吏狐假虎威,鱼肉百姓,而深居九重的皇帝却不闻不问的情形。还有一种寓言诗,将事物拟人化,用以比喻社会的某类人物或现象,褒善贬恶,同情不幸。这种寓言托物的手法是传统比兴手法的发展。与直赋其事相比,较有蕴藉婉曲之致。-往期回顾-

点击蓝字即可温故

?“温李”是什么?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何异同?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梳理框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