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中国人因实用主义的“求利”(不同于西方理想主义的“求真”),而停留在形象思维中太久,缺乏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抽象思维,故形成思维的模糊、混乱和僵化。这提醒我们要进行批判性思维,要提升理性思维(演绎和归纳)能力。
定义
思维模式是指思维的一种程序,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是指思维形式和思维结构中的规律性,可以把它看做是人的思维定势和“内在化”认识运行模式的总格。某种思维模式一旦在人群中形成固定的、主流的思维习惯和框架,就能成为人们的主题思维结构。
现象古代中国:有术无学现象
曾几何时,四大发明震惊全球,此外,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物理、医术、算术、农业、地理、建筑等领域,领先世界的技术文明和发现还有多种。但,我们古代是一个有“术”无“学”的民族:
有哲理——无哲学;
有测量——无几何学;
有名家——无逻辑学;
有美术——无美学;
有音乐——无乐理学;
有技术——无物理学;
有星象观测——无天文学;
有炼丹术——无化学;
……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提出了一个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日本,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现象
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之前很多情况都差不多,在中日学习西方之前相同点很多:
1.同是*种人;
2.同样儒家文化是社会主流思想;
3.同样是封建社会;
4.同样是闭关锁国;
5.同样是列强用舰炮轰开国门;
6.同样是从地方实力派开始学习西方;
7.学习西方几乎同时起步。
19世纪60年代,两国同时“向西看”: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
日本完胜!
为什么?
作者认为,中国学习西方是实用主义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日本学习西方是现实主义的,重点在于“开发民智”,提出的口号是“日本精神,全盘西化”(所谓的“脱亚入欧”)。中国只看到西方现有的思想和科技成果,而日本人却想到西方为什么会创造出这些成果的,是用什么方法创造出来的。P.20
韩国,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现象
年11月25日下午2:30,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做题目为《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演讲,提到:
韩国,60年代的时候,韩国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是相当的,60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了红旗轿车,有了解放轿车,那个时候韩国什么都没有,从75年才开始。现在韩国的现代汽车跑遍了中国,跑遍了全世界,他已经占领了市场。
60年代的时候,韩国还没有计算机和半导体,我们已经有了。现在韩国的闪存数码手机也是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销售。
60年代的时候,我们庆祝过中国的万吨巨轮下水,那个时候韩国连小船都造不了,他从80年代刚刚开始造船,现在韩国的造船业占世界第一,全世界35%的柴油发动机是由韩国生产的。
除此之外的核电技术,过去韩国也远远落后于我国,现在它已经开始出技术成果。韩国的这些大的变化都使我们刮目相看,韩国用了30年的时间,使他们的人均GDP从一千美元达到了1.2万美元,目前韩国只有万人口,占中国的4%,但是他的GDP总值相当于中国的40%。
我们有科研人员万(超过美国),韩国是万,以色列只有约6万。
对此,刘燕华副部长的解释是:韩国人注重技术创新,而中国人是盲目引进,要以市场换技术。
原因落后的原因不是什么原因
中国的历史,从宋代以后就由盛转衰,一直到近代,千余年没有摆脱被动挨打和落后的局面。中国落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主流说法无非有以下三种:
1.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和专制统治;
2.以儒家思维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3.社会制度和体制问题。
作者否决了以上三种说法:
1.中世纪的欧洲(宗教裁判所)比中国更专制,中国的士大夫还有言论的自由。
2.坚持儒家文化的日韩(特别是日本),比中国更早成为发达国家。
3.和中国相同体制的苏联一度是超级大国。国有企业为主体、采取平均分配的以色列是科技大国。
有人说,中国落后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是保守的。
作者也挑战了这种说法:英国比中国更保守。中国其实很开放,基本都是国外的思想(特别是前苏联的)。
思维的模糊、混乱和僵化原因
作者的观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最大弱点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模糊、混乱、僵化。这导致中国人不善于思考和学习,创新能力低。”P.18
中国人的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缺乏思维工具的运用。
中国人的主流思维仍是形象思维(对应笛卡尔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其特点是模糊性。而概念模糊是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
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你就不可能和他讨论清楚任何问题。所以,概念模糊也为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和诡辩术留下了空隙。因而中国人思维重视直观和经验,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而不作周密详细的分析。
中国传统思维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这样的思维很难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所以对事物的规律和世界就容易产生不可知论,也就缺少积极性去探索未知领域。
嗯,《论语》对“仁”的定义,确实很模糊。老子干脆说:道可道,非常道。
辩证法的滥用和形象思维的形式化。
西方的形式逻辑以同一律为基础,讲究的是不矛盾,“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而我们中国人对矛盾对立的双方总要走一种中间的路。但中间的路是没有的,这使得我们常常在“是”和“非”中采取暧昧的态度。想要立场不偏不倚,结果却往往丧失立场。
我们抽象思维的能力不高,形式逻辑薄弱,把辩证法搞成了诡辩法,但我们有本事把形象整体思维搞成形式化。我们古代中国人有非常丰富、发达的形象思维,其重要的方法就是取象类比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是我们先秦时产生了很高水平的哲学思想,并使我们古中国人在科技创新和发明上遥遥领先西方。但由于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能力),这种形象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形象化演变成形式化,对感知的客观世界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定势。
黑格尔说:在个别的国家里,确乎有这样的情形。即:它的文化、艺术、科学,简言之,它的整个理智的活动是停滞不前的;譬如中国人也许就是这样,他们两千年以前在各方面就已达到和现在一样的水平。(《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
罗素评价说:满脑子都是简便易行的理论,凡事都有自圆其说的解释,时常想说服他人没有他们弄不懂的事,人类的命运无一能够超出他们的系统。(《中国问题》)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易经大师。
实用主义不“求真”原因
中国先秦时期(和苏格拉底同期)也产生过理性的萌芽和趋向,以墨子为代表的形式逻辑观点和《易经》、《道德经》的辩证观点,但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少“热烈而不带偏见”(罗素语)的探索精神。古希腊人为了真理(真实、真性)而追求智慧,是理想主义的;中国人是为了富贵而追求名利,是实用主义的。前者“求真”,后者“求利”。
苏格拉底是为了追求真理而献出生命,孔子是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治抱负忧郁而亡。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论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牛顿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我们是趴在前人的胯下看世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人擅长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西方人擅长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印度人擅长研究人与自己的关系。
作者认为,中国的圣人们主要是教育人们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是必然讲究“谋略”,所以中国发展成了一个谋略大国。西方人把求知的科学方法作为智慧,中国人把耍弄权谋作为智慧。所以西方人的智慧是科学,中国人的智慧以权谋为主要特征。P.
中国人对现实之外的世界不感兴趣。没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对事物仅满足了整体而模糊的概念,缺乏分类能力,也就产生不了明确的范畴的概念,自然就产生不了科学。
机会率VS因果律原因
荣格对周易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科学基于因果律上,我们认为因果律是万古不变的真理。而在《周易》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思想,似乎专着眼于机会率(chance)。我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东西,中国人却极为关心。我们所崇拜的因果律,他们似乎不屑一顾。
因果律注重逻辑推理,穷究事物的本质,而机会率注重的是“时机”和“变化”,这就是科学和谋略的区别。
总结一下:没有科学的求实求真精神和理性思维是我们落后的原因之一。
重视抽象思维
思维模式的形成肯定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文化和语言两者的作用。但是思维模式一旦稳定下来,就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潜意识和本能的反应,这种思维模式就占了主导地位,是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并和文化脱离了实际的联系。
没有逻辑抽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
科技的创新,其实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形象思维是认识事物具体表现的基础,抽象思维是揭示事物内在、不可见规律的工具。尤其是在现代科技中,逻辑思维所占的分量更重,因为现代科学创新是以理论为基点的科学体系。
没有求实求真的精神必然会走上思维的僵化。思维方法的僵化是我们不能进步的根本原因。僵化的思维方法不但不能使我们进步,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会会退步。甚至我们对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真正消化。
总结一下:在保持我们擅长的形象思维的同时,提升我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培养我们求实求真的精神。
具体怎么培养?作者没有说。但我做了一些尝试:去年带领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办了14期读书班,学习了20本书,算是强化训练了他们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楚渔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第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