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彰显中华古代医学的老官山汉墓扁鹊学派的医书支竹签
人类一朝受到威胁,便会有所抵挡。“一口威胁”即是运用此种情绪产生的支竹简,是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的最大亮点之一。
如此众多汉代医简的发现,令中医药学界欣喜不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认为,“医简以前也有发现,但如此完整和系统化还是第一次。”[3]也许此次发现会是一个转折点,这将对中国医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据考古人员介绍,支医简分两处存放,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有支医简可分为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一部之外,皆无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另外有支医简(含残简)组成的内容为《医马书》。[4]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和中浚认为,此次考古发现与中医学关系密切,出土的经脉、药方、症候等医简远远超过马王堆与张家山汉墓。天回医简《六十病方》与马王堆医简《五十二病方》同类,但病名和疗方不同,表明当时成都存在一个独立传播的医学派系。[5]
主持老官山汉墓发掘的谢涛认为,《敝昔医论》中的“敝昔”二字,应是“扁鹊”的通假字,所以该书极有可能为扁鹊学派已经失佚的经典书籍;此外,扁鹊是脉学的倡导者,但所著《内经》《外经》均已遗失,而此次出土医书中的内容也多为脉学,一起出土的还有用于经脉教学的人体模型,由内容反推,恰与“扁鹊”书名不谋而合。[6]虽然出土的其他医书是否为扁鹊所著还需进一步研究,但这些医牍依然是中医发展史的重大发现。
据学者考证,“敝昔”是“鷩”字的省写,意为“头戴鷩冕的雉鹊”。[7]这一形象见于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扁鹊针灸行针医图”。两汉时佩戴这种冠冕的是“郎中”或“侍中”,医乃王官之一守,故可与之同列。老官山汉墓出土文献中的“敝昔”,在传世文献中写作“扁鹊”。扁鹊是中医脉学诊疗法的创始人,是经脉医学的鼻祖,出土医简及经脉人的身上所展现的信息与扁鹊身份相符。
众所周知,目前传统中医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籍为《*帝内经》。*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上古的时候,*帝率领他的部落统一了全国,中华文明从此发源,*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远祖。*帝不仅长于征战,而且颇懂医术,在闲暇的时候,经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讨论医学问题。《*帝内经》相传为*帝所著,简称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不过,*帝是传说人物,《*帝内经》也不可能为*帝所著。从该书的内容上看,它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家将以前历代口耳相传的医学经验进行收集整理汇聚而成的,相当于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中医各家学说的总汇或论文汇编。
战术二:介入用处与效验“敝昔”二字为“扁鹊”的通假字。关于扁鹊,史料记载其实极少。《史记》有《扁鹊传》,[8]比较可信;还有比《史记》更早的《韩非子》《战国策》等,对扁鹊也有记载。综合古代典籍的记载,可知扁鹊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医神。
扁鹊是医方祖师,以诊脉闻名,并创立了切脉诊断法。像他这样的医师,应该是有医书传世的。
然而,流传至今的医学著作,最早的也是最有代表性中医学著作,一是《*帝内经》,一是《神农本草经》,均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众多医家总结、搜集、整理而成当时中医药学经验成果的专著。似乎,扁鹊并没有医书流传下来。
“敝昔”二字为“扁鹊”的通假字。关于扁鹊,史料记载其实极少。《史记》有《扁鹊传》,[8]比较可信;还有比《史记》更早的《韩非子》《战国策》等,对扁鹊也有记载。综合古代典籍的记载,可知扁鹊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医神。
扁鹊是医方祖师,以诊脉闻名,并创立了切脉诊断法。像他这样的医师,应该是有医书传世的。
然而,流传至今的医学著作,最早的也是最有代表性中医学著作,一是《*帝内经》,一是《神农本草经》,均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众多医家总结、搜集、整理而成当时中医药学经验成果的专著。似乎,扁鹊并没有医书流传下来。
战术三:写成演义吸引网友
据《史记·扁鹊传》的记载,汉初名医淳于意,曾传“扁鹊之脉书”;《*帝八十一难经》,相传也是秦越人所著,其中一难至二十一难,所述全是脉学理论。此外,西晋王叔和《脉经》中,也保存了秦越人(扁鹊)的脉学著作《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和《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汉书·艺文志》所载《扁鹊内经》和《南史》所说的《扁鹊镜经》虽已亡佚,必然也涉及扁鹊医学理论的内容。
遗憾的是,当今中医医术多承《*帝内经》,而上古名医扁鹊的医术,仅流存一些传奇故事,其神奇医术却早已失传。
可喜的是,在老官山汉墓发现的医简中,《敝昔医论》《经脉书》《脉数》《五色脉诊》等都属于扁鹊的经典言论。也可以说,它们就是已不刊行而失传了的扁鹊的医书。
老官山汉墓发现的医简,为已知的史料上均无记载且早已不刊行的9部医书,初步分析它们属于扁鹊的经典言论。结合医书内容,可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在出土的竹简文字中,经初步整理,有《敝昔医论》。在《敝昔医论》中讲到五色脉。其中,“敝昔曰:人有九徼五臧十二节,皆鼂于气”,“敝昔曰:所谓五色者,脉之主”,[9]论述五色脉与脏腑和疾病的关系。
《五色脉诊》详细记载了通过脉相观察病痛的方法,认为通过对脉相的观察、诊断即可找准病症。在《五色脉诊》的竹简文中有:“凡五色,以观生死……”“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肾气者黑,故以五臧之气”。意思是:观人体五色五行之气,可以断健康生死,所具体描述的是:心气者赤(五行火)、肺气者白(五行金),肝气者青(五行木),胃气者*(五行土),肾气者黑(五行水)。这些描述,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基典《易经》所论的五色五行五脏完全对应,不差分毫,这是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源于《易经》的有力证据!《易经》中最为重要的是“气”的概念,而《五色脉诊》阐释“易”、“医”一体,看来,早在数千年前,“气”就已经被神医敝昔(扁鹊)很好的应用了。
至于《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因未见其文字内容,难以分析。不过,在流传至今的医书中,关于扁鹊之“脉”,确有不少记载。据《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10]所述:
《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著。始题《难经》为秦越人所著见于《旧唐书·经籍志》,唐人杨玄操《*帝八十一难注》自序说:“*帝八十一难者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说明《难经》中所述脉学内容皆为扁鹊脉法思想。
出自《难经》的《扁鹊脉法》指出:“脉气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厌,里急多言,头眩目痛,腹满筋挛,癫疾上气,少腹积坚,时时唾血,咽喉中干。”把肝病的脉象与其他有关症状联系起来,对后人很有裨益,且至今不乏临床实际价值。
《脉法》中有一段文字,更进一步说明秦越人对于脉诊研究的重视,他说:“相疾之法,视色听声,观病之所在,候脉要诀,岂不微乎?”秦越人的诊脉法,提倡“独取寸口”,正如《难经·一难》所说:“十二经中,皆有功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二千年来一直沿用到今天,因而《难经汇考》指出:“其法自秦越人始,盖为医者之祖也。”[11]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此说与司马迁“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的论述可以说是遥相呼应的。
END-------------------------李殿元
欢迎点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