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教有3大药皇10大药祖,佛教中的药王菩 [复制链接]

1#

道教有3大药皇10大药祖,佛教中的药王菩萨,您知道又是谁吗?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人才辈出。

人在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后,对“病”充满了畏惧。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北宋一代大文人苏东坡在《洗儿戏作》中就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希望和祝愿:希望孩子的一生无病无灾,愚笨迟钝,官至公卿。

可是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于是古代的医圣们,一方面在治病救人,解除人的痛苦时,还不忘教导世人要学会修养身心,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而不幸被病魔折磨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遇到一位良医,药到病除,早日康复。

因此,在中国数千年的民俗文化信仰中,药王信仰十分普遍。古人已将古代在医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贤们,奉若神灵。

随着历代著名医家之神的出现,道教文化中,将他们归纳为3大“药皇”和10大“药祖”。

他们分别是谁呢?我们先来谈谈三大药皇。

“源易缘”注意到,道教中尊奉的三大“药皇”,分别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也就是三皇五帝中的“三皇”。

中国华夏文明的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广为流传,虽然是神话故事,但都是属于华夏文明。

“三皇”为何会被尊奉为药皇呢?这自然有一定的来历。

传统文化中,圣人伏羲在生存恶劣和残酷的原始社会条件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观诸身,一画开天地,演绎成先天八卦。

伏羲圣人的八卦,使得八卦文化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的应用包括有命、卜、医、山、相“五术”之法,而《周易》的象、数、理的应用与辩证思想对中医的影响很大,中医学吸收了这一哲理。

古人认为“易医相通。”因此,伏羲圣人成为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他同样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有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发明了农耕技术、医术,制定了历法等。

神农氏所著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被尊奉为:五谷之仙、农业之祖、医药之祖等。

轩辕黄帝的《黄帝内经》,也是中国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也大多渊源于《周易》的基本思想;

道教中尊奉的“十大药祖”,一般认为是:“药王”孙思邈、“脉学之宗”扁鹊、“外科鼻祖”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针灸鼻祖”皇甫谧、“小仙翁”(药皇)葛洪、“儿科之圣”钱乙、“丹溪先生”朱震亨、“药圣”李时珍、“温病学家”叶天士等。

“源易缘”留心到,在中国的佛教中,有一位“药王菩萨”。在一些宗教场所,药王菩萨还会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在一起供奉。

那么,佛教中被尊为“药王菩萨”的又是谁?

在道教供奉的十大“药神”中,惟有孙思邈被尊为“药王”,排在药神之首。

中国佛教中的“药王菩萨”与真人孙思邈有没有关系呢?

在佛经《法华经》中,记载有一个故事。一位僧人在山上,突遇大雾迷路。隐约中他看到有处宫殿,僧人迎面走了过去。

到了门口,一童子出来迎接,告诉僧人因他常年诵读的《法华经》,主人很喜欢听,专门安排他来迎接他。

僧人走到宫殿里后,为这位神秘的主人诵读了一遍,受到了盛情款待。

第二天起,这位僧人却发现,他像做了场梦,房子不见了。他的手掌里却多了3个字:孙思邈。

中国的历史上,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传说活了多岁,晚年隐居于陕西省铜川市的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著有医学典籍《千金方》。

由于孙思邈生前不分寒暑、走街串巷,无私施药、治病救人……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一颗慈悲心的菩萨神医,被佛教封为“药王菩萨”。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国老故事》、《中国道教》、《中国佛教》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