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院人物融汇与超越徐迎庆的信息艺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093.html

(本文转载自《装饰》作者:田君)

内容摘要

徐迎庆,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

研究方向: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沉浸认知与交互、触觉认知与交互、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徐迎庆教授主持的信息艺术设计系X工作室位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区四层。这里与其说是一间导师工作室,不如说是一个智慧工场。十几名研究生在紧张工作,形色各异的模型和琳琅满目的图书放满了整墙的书架,杂而不乱,紧凑有序,显示出这个团队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成果。给工作室取名X,表明了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的性质,也预示着其发展的无限可能,正如他对学生未来寄予的期望。

微软十年科研路

年,在吉林大学数学系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徐迎庆开始了第一份工作: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来分析大型车辆的结构强度等,并开发微机版的有限元分析软件系统;在团队中,他负责该系统的前后图形处理功能的开发。徐迎庆在这里工作了七年,因为工作需要,他自学了编程,其间获得多个科技进步奖项。他们的团队开发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单位都使用这个软件来开展机械结构强度分析。此后,由于兴趣的驱动,徐迎庆开始从事计算机动画领域的研究与创作。他所在的团队与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一起合作,制作出中国第一部计算机电影,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制作了国内首部计算机动画片,他还创作了国内最早的电脑动画电视广告,曾获得一个全国动画和幽默小品比赛的3D动画第一名。

其间,徐迎庆曾作为访问学者两次赴德国卡塞尔大学设计学院开展合作与交流。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对信息和图形处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徐迎庆进入微软中国研究院(年11月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并在此工作十二年,他潜心于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曾主持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人脸卡通自动生成技术研究,该项技术综合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认知科学、艺术设计等交叉领域知识,被评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十周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他还做了很多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以及人机交互软硬件的开发。例如:计算机彩色速写技术成为公司一个产品的重要功能,非常受用户的欢迎。

计算机自动绘制的彩色速写(合作者:闻芳、栾青、梁林、沈向洋)

他的研究还包括:如何把家庭录像变成动画片;如何让一幅中国画动起来,变成动画如何把设计师的草图自动变成三维模型;

计算机自动把手绘草图转换为2.5D几何模型(合作者:陈雪锦、S.B.Kang、J.Dorsey、H-Y.Shum)

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毛衣效果(合作者:陈彦云、S.Lin、钟华、吴恩华、郭百宁、沈向洋)

小型的交互设备设计,例如:揣在兜里的键盘;研究如何帮助盲人学习并开发相应的产品;还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包括敦煌、故宫等,数字化《清明上河图》也是在那时开始投入研究的。徐迎庆还担任了微软-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化卡通与动漫联合实验室的主任。他在美国申请专利20余项,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实际产品中。其研究成果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年,徐迎庆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成为国内信息艺术与设计领域的领*人物之一。

年7月,在接受《中华建筑报》采访时,徐迎庆阐述了他对数字化设计的理解。他认为,在数字化中,技术要为设计服务,设计要为体验服务,体验要为内容服务……数字化要合理。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它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是一个桥梁,是观众和内容之间的桥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不同于其他机械式保护方法,而在于发挥数字技术与艺术独特的文化创造力量和艺术审美价值,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快速融合既有资源,广泛综合各类成果[1]。徐迎庆的研究工作把科学与艺术结合了起来。他多年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虚拟现实、数字色彩、数字化卡通与动画的算法研究和技术开发;还曾参与多部计算机动画电影及电视片、数字特技、电脑动画、数字艺术、计算机绘画的策划与创作。近年的研究方向侧重于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沉浸认知与交互、触觉认知与交互、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等领域。

他曾服务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例如:曾担任计算机图形学与交互技术大会(亚洲)的艺术展示主席、国际计算机动画与社会媒介学术会议联合主席、国际多媒体大会的交互艺术联合主席等。对于科研工作,徐迎庆总结,努力与天赋不可或缺,他特别强调勤勉付出的重要性。在大家的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钻研精神成为是否成才的决定因素。这些研究成果正是他数十年潜心付出的回报。

清华五载育人观

年,徐迎庆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开始从科研到教学角色的转换,他对科研工作的全情投入延续到了清华大学。对于徐迎庆来说,当老师,意味着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责任。喜欢学习和创新的徐迎庆,把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当作自己开创的新事业,并决定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选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方面由于美院的环境好,学术氛围比较宽松,可以研究一些更宽泛的应用;另一方面,吸引徐迎庆的是交叉学科,他认为交叉学科是非常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他相信专业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一定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最近几年,徐迎庆的主要研究课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沉浸感知与设计,比如大型展览展示等给用户带来沉浸体验的设计,包括VR、AR;实体认知与交互,比如交互界面不只是在屏幕上,而是用一个实体来做交互界面;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比如团队在敦煌项目、故宫项目中开展的工作。

敦煌壁画数字化复原(合作者:魏文、韩奕、付心仪等)

数字故宫展厅概念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系团队设计(师丹青、徐迎庆、王之纲、米海鹏、史清源、冯爽妮等)

徐迎庆及其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此外,他们的研究工作还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Intel公司、Microsoft总部、微软亚洲研究院、美国Adobe公司、苹果公司、百度公司、华为公司、小米公司、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多个国际组织和企业、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他说:“这些支持对我们很重要。因为做科研,一方面人才最重要,但另一方面没有经费也无法进行下去。”谈到科研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徐迎庆认为,一方面,科研工作要围绕自己的特点来做。例如,他所在的团队不会跟别人去比拼一些具体算法的研究,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把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及在这个领域如何做出真正与众不同的产品。他以“”计划课题“敦煌文化遗产受损壁画的数字化复原”为例,说明了这项研究的任重道远。再如研究生做的一些人机交互项目、月球探测车、磁悬浮打碟机,以及正在做的盲人用触觉终端等。

为盲人设计的触觉终端内部结构(合作者:焦阳、龚江涛、李佳炜、卢秋宇、史元春、鲁晓波等)

月球载荷项目,学生团队设计

磁悬浮音乐装置,学生团队设计

智能自行车设计(与百度公司合作)

城市灯光设计(合作者:图拉、敖梦星等)

他说:“这些项目一方面可以发挥清华美院的设计特长,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我们用户体验方面的特长,把设计能力、用户体验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和技术能力相结合,使我们的工作变得有特色。”徐迎庆强调,信息产品除了功能以外,其用户体验和交互界面设计也很重要,这是清华美院的强项。比如壁画修复,很多工程人员会用算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但徐迎庆带领的团队会从美学和艺术评估角度、修复的高水平鉴赏和认可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也是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徐迎庆认为,美术学院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信息艺术设计系最近几年在这个领域发展得很好,但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做更多的、对社会更有意义的项目。他对设计的使命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自己设计的东西,只是复制别人的,是很耻辱的。有些报道说,我们个别公司的产品拿到国外,因为版权的原因,有一些纠纷,就是因为产品不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没有中国设计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的”。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在成立之初便以“信息、媒介、交流”作为核心构成了专业教学的基础框架。年,数字娱乐设计二学位启动,在“艺术与科学”交叉领域针对非艺术类本科生展开教学。年,清华大学基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落实中国创造的战略需要,开始了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2]。交叉学科的产生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观念密不可分。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清华大学率先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在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美术学院联合开展了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研究生项目。该项目每年都会招收交叉学科的人才,文科包括:信息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哲学、历史、语言等等,理工科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工程、机械、精密仪器等。学科交叉与融合对综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正越发凸显出来。徐迎庆曾召开多次教学研讨会,希望能进一步理顺课程设置,特别强调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不断探索课程之间怎样支撑。徐迎庆指出,信息系的学生应该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对设计的理解能力,这里有美学和感性的内容;另一方面,他们要与工程师合作,要具有一些理性的思维,能与工程师互相理解。设计要在发散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寻找平衡,寻找一种互补的氛围和体系。他希望学生既有传统的设计能力,又能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比如arduino、processing等开源硬件和工具软件。这样,在学生毕业以后,无论做装置、互动,还是做界面、新媒体设计,都会有帮助。

如何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教学结合起来,是徐迎庆思考最多的问题。他希望同学们能多参与一些科研项目,通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他们学到更多的本领,做更扎实深入的实践,同时希望不断推进一些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他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找到平衡,“一方面我们是动手实践的学科,以原型为呈现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如果呈现了原型,但不能很好地总结,就不能在学术上进行提高和反思”,所以他鼓励研究生多写文章。徐迎庆特别指出,应提高对专利申请的重视。他鼓励学生申请专利,因为专利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他说:“做设计,知识产权很重要,以前我们不重视设计,走了很多弯路,所以我们现在希望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来自我们系和我们的学生,能够把老师和同学的创新真正保护起来。”谈到信息艺术设计系的培养目标,徐迎庆希望学生既具有设计能力、交互能力、用户体验设计能力,又具有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端人才。“目前我们的很多学生到企业很受欢迎,因为他们见得多,动手能力强,能够与团队融合,这些都是系里培养人才的特点”。对此,徐迎庆流露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骄傲。对于新时代下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徐迎庆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大家都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但这句话也不完善,因为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碰面的,科学与艺术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二者相互推动,在一定的情况下,很难分开。比如新媒体艺术,很难说是科学,还是艺术。还有如舞台艺术、三维动画设计、新装置设计,都是在技术的支撑下,完成艺术的创造。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技术和科学的支撑,就没有这些作品。二者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工程、科学、设计和艺术,慢慢会融为一体。”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优势和特色,徐迎庆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说:“清华大学的工科环境是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学院又有独具特色的设计专长,就是我们对产品的用户体验、审美、人机工程上的呈现能够吸引人的原因,这方面我们的优势比较明显。”他还建议,美术学院以后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其他院系进行合作。信息艺术设计系承担的很多项目,如数字故宫、微软展示中心、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多媒体设计等,这些设计体现的是综合实力,体现的是设计能力、理解能力、执行能力,这些都是清华美院的优势。此外,信息艺术设计系也要保持自我,要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要保持美术学院学术的独立性。他强调,“学术的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规律、系统和模式,这是非常严谨的问题”。目前,徐迎庆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信息前沿技术与设计应用、交叉学科设计实践。其中,综合造型基础课为信息艺术设计本科生一年级讲授,信息前沿技术与设计应用和交叉学科设计实践为研究生课程。徐迎庆发自内心地喜欢每一个学生。他觉得,人和人的智力差不多,关键是有没有努力,对专业有没有自发的激情,除此之外,灵感也很重要。因此,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老师怎样去因材施教。作为老师,他诚挚地欢迎每一个学生,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终身学习信息情

作为系主任,徐迎庆对信息艺术设计系发展的思考是着眼于未来的。在国内信息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当下,如何继续保持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如何更多地探索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可能,并使研究成果能够切实造福当代人的生活,成为徐迎庆带领的信息艺术设计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年4月,清华大学建校周年之际,由丹麦乐高基金会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共同支持的清华大学的终身学习实验室正式成立,徐迎庆被任命为该实验室主任。

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

这是继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之后,丹麦乐高基金会在全球的第三家战略合作伙伴。终身学习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提高向社会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促进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应承担的职能。对于清华大学这样国内著名的学府来说尤其如此。实验室成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来探索如何在我国开展更加有效的终身学习。徐迎庆认为,所谓终身学习,就是终身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性学习。比如过去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考核,就是个好学生,但这样的学生对现在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说:“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而且能够自觉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踏踏实实的学习和有激情的冒险与创新相结合,这是我们对学生、老师,也是对未来的期望。”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是一个国际化、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创新学习教育与研究机构,该实验室把设计、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项目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动手实践相融合,将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同学开展创新学习活动。同学们既可以参加创新思维的课程学习,又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设计和开发创新产品概念原型。终身学习实验室将成为一个国际化教学和研究中心,在创新学习理论与方法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开发出更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动手学习的工具和平台。实验室正式运营以后,将逐渐开展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项目,为终身学习提供智力支持和条件保障。该实验室将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合作,开发出创新的、面向动手实践的在线学习的应用工具与平台,并深入研究这些工具与平台在科学、工程和设计等领域中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实验室还将研究创造性实践活动对创新学习的影响,特别是研究学生如何在动手实践中快乐地学习,探索如何评估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及其成果,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跨学科合作和终身学习技能的重要性。“学习不分时间,人这一生一直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徐迎庆说,这也是取名为“终身学习实验室”的初衷。这些年陆续去国外考察以后,徐迎庆对国际知名大学在信息艺术设计相关领域取得的斐然成就心生敬意,但更惊讶的是国外年轻一代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他坦言,相比之下,中国设计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他特别希望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而且通过终身学习,使人们不断激励自己,保持一种旺盛的斗志,希望创新的行为和创新的思考永不停息。实验室目前开设一些大学生的课程,每年计划有几千人次的培训,周末也会提供一些面向中小学生的创新学习课程。实验室希望对不同人群展开特定的、深入的课程,也会开展一些研究,研究终身学习如何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影响。徐迎庆以自己小时候在少年宫学习航模的经历说明,中小学时的经历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航模课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也给他的童年带来很多乐趣。从小培养的动手习惯,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思考,这些收获影响至今。徐迎庆指出,未来信息艺术设计系的发展要靠一代一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信息艺术设计系虽然只有十来岁,但是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发展很快。信息艺术设计系的优势首先在于拥有国内最优秀的具有交叉知识背景的老师,他希望这些老师能够形成一种凝聚力,把信息艺术设计系建设成为世界最好的系之一。实现这个目标,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他说:“对此我们非常有信心。现在我们的影响力已经慢慢展示出来了,比如世界著名的林茨艺术节,每年邀请一所大学作为特邀嘉宾,今年邀请了我院信息艺术设计系,这从一个侧面看到国际同行对我们的认可。”从另一个角度,徐迎庆也清醒地看到信息艺术设计系与世界上最好的设计系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这种距离正在逐渐缩小。徐迎庆非常看重信息系的国际影响力,他说:“如果有一天,全球的学术界和企业界要找信息艺术设计人才,首先找到清华美院,那我们就成功了。怎样保持既有优势,并取得更大的学术和业界影响力,这是信息艺术设计系面临的问题。这需要时间、环境、文化的理解和沟通,需要跨文化平台的比较和融合。我们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到。”

结语

当下,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它的日益壮大使得根深蒂固的传统造物的界限被迅速打破。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国计民生的需要。信息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和任何生命的成长一样,“新”意味着稚嫩,意味着摸索,也意味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对于徐迎庆和他带领的信息设计学人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从更深层、更多元的角度去思考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从而通过信息设计的融汇与创新,实现新的超越,是其心中共同的梦想。从筑梦到圆梦,此刻他们正在路上。

注释:[1]徐迎庆:“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华建筑报》,.7.17,第版。[2]付志勇:“从学科交叉到开放性创新人才培养——写在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建系十年之际”,《装饰》,.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