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各种育儿书籍看花眼不如来跟着古代医家学养 [复制链接]

1#

如今连00后都快赶上当妈年龄的节奏了,作为新手妈妈,很多问题都会接踵而至,让你措手不及。

其实,很多新手妈妈连自己都照顾不周,更加不用说照顾小孩。

然而她们又固执己见,不轻易听信老一辈育儿方法,她们会通过一些APP或者育儿书籍,按书育儿,循规蹈矩到什么程度呢?——完全按照书里规定的月龄奶量来喂养。定时定点喂养,均衡营养,水果,蔬菜,肉蛋什么都不能缺。

可结果呢,小孩越养越差,面*肌瘦、挑食、甚至拒食,一副蔫蔫的样子,典型的脾虚貌。

虽然小儿有共同的生理和病理共性,但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特性。

我们应该在同一共性的基础上,遵循小儿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找到合适自己小儿的育儿规律,忌千篇一律。

今天就分享一下宋代著名医家陈文中的“养子十法”,它有着典型的育儿共性,对育儿有着积极的影响。

01

背要暖若受风寒,伤于肺经,使人毫毛耸直,皮肤闭而为病。其症或咳,或嗽,或喘,或呕哕,或吐逆,乃胸满、增寒壮热,皆肺经受寒而得之,故宜常令背温暖。——陈文中《小儿病原方论》

这里的背部指的是肺俞穴,在人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

简易分区,将小孩的整个背部平均分三段,最上段大约我们成人一个巴掌的位置区域。

风寒从肺俞穴进入体内,使肺经受寒,会出现咳嗽,咳喘,呕吐呃逆,发热,流涕等不适。

小儿受寒初期,我们必须立马让小儿背部温暖起来。

可以用驱风油擦热背部;可以用驱风散寒中草药或生姜煮水洗热水澡,用热毛巾搓热后背;亦可以喝姜糖水等方式。

同样的,小儿有肺系问题时如咳嗽咳痰等不适时,我们推拿可以选择擦肺腧至局部温热,一天4-5次,以及整个背部晒太阳,达到驱寒宣肺止咳化痰等目的。

小儿脏腑娇嫩,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因此保持背部温暖,可以顾护肺气预防感冒。

02

肚要暖肚者,是胃也,为水谷之海。若冷,则物不腐化,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生焉。胃热能消谷,必能饮食。故肚宜暖。——陈文中《小儿病原方论》

此处的肚指的是胃脘部及整个腹部。

胃为水谷之海,脘腹部温暖,才能消化食物,有食欲;如若脘腹部受凉,则会出现食物不消化,有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消化系统疾患。

脘腹部受凉,一是指体外寒邪进入体内。如小孩晚上睡觉时踢被子露肚脐;夏日里穿露肚脐的衣服等。

二是指无节制的饮用或者食用冷饮冷物,导致体内阳虚寒邪直中,如长期饮用冰冻饮料,酸奶等其他冷饮。

如若外寒进入腹部,腹部受凉时,我们可以立马搓热双手给小孩摩腹,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温通作用的介质加强功效,如丁香油,生姜精油或保心安油等。

也可以贴一些胃肠贴,如银胡感冒散,丁桂儿脐贴,远红胃肠贴等。

如若体内阳虚寒邪中里时,我们必须停止食用任何冰冷之物,保存体内阳气,可以服用一些温里健脾药物,祛除体内寒气和帮助阳气恢复,如理中丸,小建中汤等。

或者使用食疗方法,如胡椒,丁香,小茴香等温里食物。同样的腹部受凉,温暖腹部的方法同样可行。

(小茴香)

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能自知,容易出现乳食或饮食积滞,因此保持小儿胃脘部和整个腹部的温暖,可以帮助小儿消化功能,减少积食的发病几率。

03

足要暖

足为阳明胃经之所主也,寒从下起,此之谓也。

——陈文中《小儿病原方论》

此处的足主要指的是足心,即涌泉穴。

足部为我们身体四肢远端,远离心脏,小儿脏腑功能未完全,气血循环功能较差,容易手脚不暖。

为了保持小儿足暖,要养成穿鞋袜的习惯。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还可以给小孩泡脚或是热水袋暖足,更简单点就是让小孩动起来。

平日做的保健推拿就有按揉涌泉,或搓热脚底,稍有热感即可。

小儿足部涌泉穴也是儿病外治法的重要的给药处,选择不同的药物可以有引火下行,滋阴潜阳,驱寒除湿等不同的作用。

因为小儿脏腑脆弱,元气易虚,通过暖足,可以促进手脚等肢体的末端经络运行和气血循环,增进小儿健康。

04

要头凉

头者,六阳之会,诸阳所凑也。头脑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泄,或囟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疮目疾。

——陈文中《小儿病原方论》

阳主动,主温,主热,其性上扬,头为诸阳之会,故头易热。

这也是小儿为什么容易头汗出,喝个奶满头大汗;随便跑动一下满头大汗;睡觉时满头大汗。

对于一些新生儿家长们怕小孩受风,大都会带帽子,无论冬夏季,都用比较厚实的。

如若平素在家里或者无风环境时,其实大可放心,无需戴帽子。即使小儿剃光了毛发,也是无需戴帽子的。

05

要心胸凉

心属内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也。其症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掣。

——陈文中《小儿病原方论》

心胸部位保持清凉,是相对于背部保暖而言,并不是露胸而是指小儿穿戴不宜过于厚实。

热性上炎,熏灼心肺,内外俱热,会出现,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严重的还会惊触。

如果小孩发烧,特别是高烧,我们不能去捂他的心胸部位,怕热势过高有危险,可常规使用退烧药,或者物理方式辅助降温。

06

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兽,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乘虚而精神中散故也。

——陈文中《小儿病原方论》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让他受到惊吓。

婴幼儿如果突然见到平时不常见的事物,如不认识的陌生人,或鸡狗牛马等家畜,或突然高音调噪音等,就会因为心气虚,而导致精神涣散而受惊吓。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容易被外界环境尖锐的声音或突然的噪音吓到,猛地小手一搐,属于正常现象,只要尽量避免这类外界刺激均可让小孩安然睡眠。

但如若惊吓过度,小孩夜间定时啼哭,喂乳及哄逗无效,排除生理原因以及其他不适原因,有典型的惊吓动作,应考虑是否惊啼。有些小儿甚则会发热,惊泻。

因此精神安静,对促进小儿大脑的发育,智慧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07

脾胃要温脾为*婆,胃为金翁,主养五脏六腑。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陈文中《小儿病原方论》

陈文中认为,脾胃功能健全者,脏腑调和,气血充足,阴阳平衡,身体健康。

脾胃属土恶湿冷,药物性味温,则能固养元阳,冷则败伤真气,因此脾土适宜温养。

历来古代医家都重视脾胃,现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特点解释胃肠常见的两种疾病范畴。

    01积滞

小儿胃肠嫩薄,饮食易伤。小儿伤食,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积滞肠胃,日久脾胃虚损,导致营卫不固,容易外感,当外邪入侵,又返来影响脾胃功能,加重病情。

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抱怨小医院,好了没几天又来了的原理。

每隔一个月就会咳,每隔一个月就发热,反反复复头都疼了。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以为小孩疾病症状没有了,如不发热、不咳嗽、不流涕、不拉肚子,他就痊愈了,殊不知脾胃功能还未完全恢复。

这时候不注重疾病后期的脾胃调理,也不注重后期的饮食调护,觉得小孩生病后能吃很多是件好事,顺便可以补一补,补充生病时丢失的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胃的损伤。

生病时脾胃受损,病后需要修养维护时,反而加大马力提供大量食物让他工作,加剧脾胃功能损伤,犹如伤口上撒盐。

对于胃肠积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小孩饿一下,生病时不想吃就不逼吃,清淡饮食。

饿不能解决问题,那可以使用保和丸,更严重一点的可以枳实导滞丸类。

只要积滞去后,就停用药物,后要宜养脾胃。

    02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偏指气虚,阳虚。

可因胃肠积滞日久由实致虚,也可因他脏他病影响累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相互之间影响。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贵在运而不是简单的“补”,因此不要觉得将补脾的物品堆砌煲汤就可以起到“补脾”作用,反而温补之品偏甘厚,小儿脾胃薄弱过食反而能加重脾胃负担,这也是为什么经常吃健胃的食疗,小孩也没有任何改善的原因。

因此在补脾治疗过程中,要注重调整脾胃升降功能,运用一些芳香理气、升清降浊的物品,如陈皮,丁香,木香,苏梗,藿香,葛根之类。

日常食疗中我们经常用陈皮,除了化痰之外,主要原因是它能很好的调理脾胃气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经常强调小儿在患病后期要注重健运脾胃推拿是有根据的。如若觉得路途医院推拿,可以自行在家进行推拿固护脾胃。

08

儿啼未定勿饮乳

儿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蕴搐于腹内,久而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奶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以致难愈。

——陈文中《小儿病原方论》

婴儿在啼哭的时候,为了安抚就立马喂奶,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一是小儿哭泣时喝奶容易吃进空气,容易腹胀腹痛不适;二是哭泣时气道开放,奶容易进入气道引起咳嗽呕吐。

理想的状态肯定是小儿哭停,气息平稳后再喂奶的。

可是带过娃的人都知道小孩在闹吃闹睡发脾气的时候,是很难安抚让他不哭的,唯有喂奶能让他即刻停止哭泣。

那么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可以根据小儿既往喂养习惯,提前准备好食物。

09

勿服轻粉朱砂

轻粉味辛性冷,下痰损心气。朱砂味甘性寒,下涎,损神气。二味相合,虽下痰涎,其性寒冷,损心损神,亦不可独用也。新生婴儿下胎毒,坠痰涎,多致损害,皆是轻朱二味之所误也。

——陈文中《小儿病原方论》

轻粉朱砂类药物苦寒,虽可以化痰定惊,但容易损伤脾胃功能,不可误服。

保婴丹是大家所熟悉的婴儿保健产品,家长在处理婴儿不舒服时,如发热或易惊吓时,就会想起服用保婴丹。

保婴丹主要功能是疏风清热,化痰定惊,成分有防风、蝉蜕、天竺*、钩藤、全蝎、川贝、牛*、珍珠、郁金、天麻等,具体有没有朱砂不能确定,但是主要成分均为苦寒性味。

而小儿脾常不足,服用该类保健品容易损伤后天脾胃,不利于小儿生长发育。

本人也曾亲自尝过保婴丹,用手指蘸一点点粉末在舌上,苦得立马一个激灵,从此以后再也不推荐小孩使用保婴丹,常规小儿的感冒发热也用不着它。

小孩疾病来得快,去得快,变化也快,用药要求轻、缓之剂,即使热证实证要使用寒药,也是中病即止,吃多了会伤脾胃。

10

宜少洗浴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一周之内,切不可频频洗浴。

——陈文中《小儿病原方论》

陈文中认为,1周岁之内的婴幼儿,肌肉骨骼、脏腑气血皆未坚固,不可频频洗浴。

小儿洗浴时肌肉宽缓,腠理开泄,包裹失宜,容易受风着凉,出现各种疾病。而且小儿皮肤有一种脂膜,具有抗病毒入侵的保护作用,频繁洗浴可能会将身体上的脂膜洗去。

对于婴儿洗澡问题,见仁见智,具体要根据小儿自身情况,适当即可。

不是绝对不洗,而是不要频繁洗,也不要轻易洗澡。

如今普遍是1天1次或偶尔特殊情况下2次。洗澡环境温度要适宜,如夏天在傍晚或晚上,冬天可以选中午前后时间温暖舒适。

洗澡时尽量不使用任何清洁剂,必要时使用植物天然成分用品。小儿过饱过饥,汗出多时,不宜洗澡。

很多人关心小儿发热时,要不要洗澡的问题。

如果小孩低热,可以选择温水泡澡进行物理降温,但要注意防止再次受寒。而高热时小孩身体极其不适,可以擦拭身体,换件衣服,不建议洗澡,一是怕再次受凉,二是恐温度过高,不利于散热。

THEEND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市面上虽然有纷繁复杂的育儿书籍随时让你觉得蒙圈,但无论育儿知识如何多,我们只要抓住一些关键,就可以避开很多坑。

本期文章解读均属个人见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