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白癜风的偏方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626/4197040.html客从何处来
黎川游子陪母亲寻根散记
文
陈黎增图
曾小林
中田,一个面积不大的乡镇,一个历史不起眼的村落,在清代有“小苏州”之称,“时人只知有中田,不知有新城也”。“哪里有河流,哪里就有文明”,中田得天独厚的水陆条件,让这里的百姓繁衍生息,陈鲁家族在道德文章仕途上的辉煌,让这片土地氤氲于“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文化。儿时印象中的青砖黛瓦是梦,血液里流淌的家族文化是根。母子寻根即为圆梦、解梦,纵使岁月无情,纵使物是人非,但对故土家园仍在心中。
编
者
新年将至,我如往年一样回到了黎川。
故乡的太阳晒在身上格外温暖,没有一丝寒冷的感觉,寒冬腊月难得遇到这初春般的好天气,突然萌生去外面走走的念头。心念一动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中田,思绪便飘到了外婆家飞檐翘角、青砖黛瓦的老宅,我立刻快步从院子走进房里,告诉母亲想去中田走走,母亲也很是高兴,兴奋地换上出门做客的衣服和我走出门来。
《新城颍川陈氏支谱》
现藏国家图书馆,黑龙江大学许隽超教授提供
中田虽小,但它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中田过去也叫钟贤,在黎川县(旧称新城)的西面。据历史记载,这里以陈、鲁两大姓氏为主,在此栖息繁衍。陈氏在明未清初从黎川县城举家迁至中田,从陈世爵为第一代算起,陈道、陈守诚、陈用光、陈希祖、陈延恩、陈叔彝、陈灨一,陈本端,陈在康,算到现在,应该超过十代。陈氏家族家训崇善,家风严谨,曾有“一门七进士”的荣耀,贤能辈出,仕途显赫,名闻华宇,如:陈观任江宁布*使,陈希曾任工部侍郎,陈希恩任刑部尚书。从陈道至陈灨一,代代都留下传世著作、诗文和字画,现均为国家收藏。
记得上初中时,寒、暑假步行三十里去外婆家,要翻过一座山,我喜欢站在把中田尽收眼底的地方,驻足观望,每每这时,都会被眼前如画般的美景震撼,放眼望去,那一排排一幢幢错落有序的房子,呈扇形排列,村庄后面是延绵的大山岭,雄伟壮观的大山岭就像威武的雄狮,把村庄抱在怀中。村庄前一条清澈的河流,金色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折射出的涟漪波光粼粼,就像一条舞动身躯的蛟龙。袅袅炊烟,鸡犬相闻,眼前这一切,简直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听我母亲说,过去的中田街面不宽,比一辆马车的宽度多一点,两边店铺相连,金银铺、裁缝铺、杂货铺、中药铺、饭馆、茶馆、理发馆,修伞铺、修锁铺、修鞋铺应有尽有,从早到晚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毎逢集市,四面八方人群蜂拥而至,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更是一派热闹繁华景象。
历史上中田商贾云集,百货汇聚,是名震四方的商业重镇,这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黎川县城四面环山:东面靠福建,是武夷山脉;北面靠资溪,是通天虎大山;南边靠南丰,是十八盘的大山。唯有西面的黎河,经裘坊联沅进南城、入抚河,再汇鄱阳湖,通长江。古代的交通仰赖水上航运,中田一度曾为黎川与南城的航运中心枢纽,是古代黎川与外界沟通的通衢要道。虽然黎川与福建、南丰距离更近,毗邻地域更长,但黎川与福建、南丰县的语言却是截然不同,相互听不懂。而黎川人说话口音与南城人是惊人相似的,这说明:古代水域的相通就是商贾、人脉的相通,就是语言、文化的相通。
车到了中田,我扶着母亲下车,走在这熟悉又陌生的路上,原先那一步一个脚窝印的泥巴地变成了水泥地。走了约百米往右一拐是个广场,近前才知道,这是乡*府为了纪念陈氏、鲁氏历史上的名人而建造的广场。我们在广场逛了一圏,突然看见曾经熟悉的“四眼相见”的巷子,这里也是去贺姨家的路。我挽着母亲顺路走了过去。这里变了,变得认不出来,记得这里原来是一条宽约三米、长约百米,地面铺着干净的长条石,有点坡度的巷子。如今,长条石不见踪影,坡度变平地,两边的墙尽数倒塌,巷子也就不成巷子了。
我们往左一转弯,就到了贺姨家老宅大门外的窗底下,贺姨家也是我的岀生地。这是一座三层大厅的老宅,也是中田村比较完整的濒临散架的老宅,贺姨家就住下厅的大门右侧,窗户对靠着天井。大厅大门的四面是用大块整面石板镶嵌的,去中厅和去上厅的台阶都是整块条石铺成,小时侯听大人说,这些光滑漂亮的石头是从云南运来的,可见,当初建造这座宅子耗资之巨。如今,这座过去的豪宅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走到了尽头。那圆柱歪了,那雕梁斜了,那飞檐塌了,连那刻着花的窗也破了。看着露出亮白的房顶和被蜘蛛结满网的天井,我感到莫名的伤感。这里的每一块板石都是长卷,每一根立柱都是丰碑,这里的块块青砖片片黛瓦都是叙不完的故事,我不想看到我的出生地被埋没,我幻想着,闭上眼睛再睁开,会奇迹般再现童年的美景。
漫步在这寂静的厅堂,任由思绪蔓延。我不知道当年我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声哭音从这扇窗户穿过贴花、飞岀天井、漂向远方时这座老宅是否繁华似锦,但我记得童年时,这里生活着十多户人家的热闹景象。我睡在下厅,我出生的房间靠天井,窗外时常有挑水的人经过,水泼在地面上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那不绝于耳的男女老少的谈笑声和锅碗瓢盆撞击的叮铛响,是这里留给我的难以忘怀的生活交响曲。“四眼相见”“金马银台”“大夫第”“齐路坑”“高岭上”“幽栖禅寺”这些中田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连同陈家、鲁家留传至今的经典故事,都是我童年永恒的记忆。
我轻轻地叩响着贺姨家的房门,瑟瑟的风会传出声音告诉贺姨,我来了。善良、勤劳的贺姨绝对是相夫教子的楷模,我从没有见过贺姨有闲着的时候,她太累了。我从没有见过贺姨和我们大家一起吃饭,她总是吃剩饭残羹,或茶淘饭,以梅菜干、芋头干将就一餐,她太苦了。贺姨很早就走完了劳苦的一生,后人想起这些无不痛心疾首。
外婆家的老宅叫“高岭上”,也就是厅的侧门有十几级的台阶所以叫高岭上吧。听老人说这里叫中葡厅,我分析应该是叫东附厅,是贺姨家住的大厅的附厅,靠东面,所以叫东附厅。一条漆黑狭长的弄堂把两个厅相连,现在隔墙没了,屋檐上遮住亮光的瓦,早就被风吹落成满地碎片,几根嚒黑的木板在风中摇曳,随时要飘落到地面。我抚触着被风霜侵蚀、日益斑驳的砖墙,深深感到岁月的无情和残酷。
外婆家的“东附厅”老宅也是三层厅,外婆住上厅的左侧厢房,我挽着母亲,步履缓慢踏着长满青苔的石阶,目光朝一扇扇门、一格格窗望去。听母亲说过,她小的时候,这里住着的全是头戴礼帽,身着长袍马褂,手拄文明棍的绅士和生意人,我幻想着这些社会名流谈笑风生的样子,他们要是看到眼前的景象,一定会抱怨这无痕的时光和大自然风霜刀剑般的无情。
到了外婆家门前,这门还是那门,这窗还是那窗,只是斑驳风化,手一碰,木屑就刷刷往下掉,完全失去了过去高贵、华丽的风彩。三层厅的下厅几乎全部倒塌,天井里长满枯草,象征高岭上的数十级条石台阶,也变成了缓坡,这还是以前中田人人羡慕的高岭上吗?我担心母亲会伤感,这毕竟是母亲出生、成长的摇篮啊,她对这里的情感远远高于我呀。我一边用纸巾擦拭干净木墩好让母亲坐下歇息,一边说道“这房子没人住,就这样。”我想尽量用轻喃的语音去缓解母亲内心的伤痛。
也许是多年南来北往,明清古迹看多了,我感慨的是自然的残酷和岁月的无情。其实,万物皆是随着时间的轨迹从生到枯、从起到落,最终都将尘归尘、土归土重新融入大自然无边无垠的怀抱。南京贵为六朝古都,现安存几栋亭台楼阁古迹呢?让我放不下的不是这里的庭院老宅,我魂牵梦萦的是外婆家。
外婆是本县州湖村人,是邹姓大户人家的千金,她皮肤白皙,仪表端庄,母亲说外婆年轻时非常漂亮。外婆慈祥善良、处事沉稳、深谙礼仪,她没文化,却深得本地乡绅邻里敬重。外公经营药铺,体弱且胆小怕事,解放前,经常有土匪、兵痞打家劫舍,外公只会躲进柴间瑟瑟发抖,都是靠外婆应对一切。外公四十几岁去世,外婆才三十几岁便坚强地撑起这个大家。舅舅当时在县城读书,不得已辍学回家继承父业。有二件事我特别敬佩外婆,一是家境困难还坚持让我母亲和小姨在县城读书,那可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呀;二是在舅舅没学医术、不懂药理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拿岀股份来招聘坐堂医生,这可需要精明的思维和过人的胆识,才能有如此大举呀。就这样,外婆稳定了药铺的生意,保住了药铺的招牌,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更重要的是让舅舅有了学习药理、钻研医术的缓冲时间,外婆真是太伟大了。舅舅很睿智,很快从外婆手上接管了家,把药铺经营得风声水起,远近闻名,一直到解放后,公司合营融入黎川医药公司。舅舅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中医,成为了一代名医。现如今的中田,龙安、东堡和县城,有很多人只要提起中医陈本三,都会赞不绝口,传述着舅舅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
老宅的夜色好像比外面来的更快,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听到母亲略带沙哑地说:“哎,下次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看看了。”我握着母亲的手,在心里默默想:来看不来看都一样,这里已经是我们铭心刻骨、永久的记忆了。无论斗转星移,老宅承载的历史丰功伟绩,陈氏先人留下的不朽篇章将永世流芳。
汽车疾驶着,把落日抛到了身后——
作
者
陈黎增,江西黎川县人,现年60岁,曾在黎川供销合作社工作,外出创业二十多年,取得了不俗业绩,有自己的实业与公司,现居上海,为上海保事达集团公司董事长。
拓展阅读
江西黎川陈氏:一个被遗忘的文艺世家
并不遥远的乡土——从黎川“广仁庄”到宏村“墙围村”的文化透视
少帅身边的黎川秘书
陈裕祺:黎川银行家的个性与人生
黎川县陈氏家规家训
新城二陈:陈学受与陈溥
旧时的大家族
黎川陈氏与寿阳祁氏之交往
“驻京史”
京师黎川籍会馆之探究——以黎川新馆为个案分析(上)
驻京史
京师黎川籍会馆之探究——以黎川新馆为个案分析(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