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的守宫砂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吃什么食物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320968.html
守宫砂这个东西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都有它的身影,通常,它是白藕般的玉臂上一颗鲜艳的红痣,这红痣红的热烈,红的触目惊心。它是女性贞节最直观的体现,实际上,这颗红痣有多红,女性的地位就有多低。很多人比较好奇的是,守宫砂这种东西真的存在于世还是杜撰出来的事物?难道真的有那么神奇,能够验明一个少女是否完璧?事实上,守宫砂还真就是真实存在的,古代的很多典籍中都有它的身影,但它也的确神秘,纵然有很多的记载,记载也略有不同,但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过,也仅此而已,似乎这个东西只存在于典籍中,而具体的操作中,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此种发明应用出来,又是否真的有用。这里大致介绍一些记载来看看。守宫砂的记载最先见于西汉时期,当时的淮南王刘安编纂了一部《淮南万毕术》,而其中涉及到守宫的记载被收录进了宋朝时期的《太平御览》中,总共有三条,其中有一条说守宫有绝子的功效。不过当时关于守宫的记载多有不同,比如说是蜥蜴、蛇医、蝾螈、祝蜒、蝘蜓等,一般认为守宫住在墙壁中,多为蜥蜴或者蝘蜓,现在一般认为就是壁虎。另外两条就是说明守宫砂的制作了。比如有一条是这么说的:“取守宫新合阴阳者牝牡各一,藏之瓮中,阴乾,百日以饰挪帝,则生文章。与男子合阴阳,辄灭去。”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取雌、雄壁虎各一只放在一个小罐中,等个一百天,干透了以后,碾碎涂抹于少女的手臂上,手臂上就会出现一个印记,非得等到女子交出第一次才能消失,否则就会一直存在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守宫砂。另一条中的记载,则说:“取七月七日守宫阴乾之,治合,以井花水和。”然而涂抹于少女的手臂上,就成了守宫砂。这两条记载同时出现于《淮南万毕术》中,可见守宫砂的制作存在不同的方法。而略晚于《淮南万毕术》的西晋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则又有不同的记载:"蜥蜴或名蝘蜒,以器养之,食以朱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点女人肢体,终身不灭,唯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传云,东方朔奏汉武帝试之,有验。"这个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守宫砂了,制作方法就是:把蜥蜴或者蝘蜒放在一个容器中饲养,食物就是红色的朱砂,要吃够七斤的朱砂,等到身体完全变成了红色,然后将它捣烂,涂抹于少女的手臂上,手臂上会出现红色的痕迹,即为守宫砂。只要少女还是完璧之身,这守宫砂就会一直存在,直到房事后才会消失。而且,有意思的是,张华还写了一个传说,说东方朔曾经将这个制作方法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还真就命人制出了守宫砂,并进行了试验。但也仅仅是传说,张华的这个记载,包括守宫砂制作很可能也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真的制出来应用。而且关于守宫砂制作多出现在这些记载志怪的书籍中,多半是方士用来炼丹用的方术,至于有没有真的应用在女子身上,又是否有用,还很难说。当然,也有一些医术中记载了出现了守宫砂的记载,比如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东方朔的一个说法:“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子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谓守宫。”这又是一个制作守宫砂的方法,陶弘景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此后的很多医学家都对守宫砂持怀疑态度。比如明朝时期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点臂之说,……皆有其法,大抵不真。恐别有术。”也就说是,典籍中记载的这些制作守宫砂的方法在李时珍看来都不是真的,如果真有守宫砂这种东西,恐怕还有别的制作方法,至于是什么,可能早就失传了。从这个记载看来,即便是李时珍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守宫砂,更不用说制作出来了,守宫砂只存在于这些典籍中。或许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真的制成了守宫砂,并成功应用过,但到了后来,制作方法就失传了,典籍中的记载也只是传说而已。更或者,守宫砂这种东西本身就没有检验女子是否是完璧之身的功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于典籍中的守宫砂足以让女性身上的枷锁更重一层。尤其是宋朝以来,女子贞节大于天,一个少女婚前失贞简直是天理不容,而守宫砂这种东西太有存在的价值了。: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