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讀史隨筆自選中国古代医学雏形巫医 [复制链接]

1#

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疾病与生俱来。

当人们和他们所豢养的动物们受到疾病的侵袭时,人们必然会利用已获得的医药知识和工具来解除病痛。

我们还是看看牧竖们对兽医知识的积累吧。

这天,有位小牧竖发现他喂养的马儿不想吃草。一天下来,肚皮瘪瘪的。这位牧竖便留心观察,发现马儿看见青草,凑上去嗅嗅,又难过地把头扭到一边去。牧竖摸了摸马的咽喉,觉得有点烫。他忽然想起来,自己从前咽喉也痛过,难以吞咽,头痛发烧。那位年长的牧竖告诉他,采几棵蛤蟆菜煮水喝,很快就好了。那位热心的牧竖还教他认识蛤蟆菜。

小牧竖心想,马和人儿应该是一样的,蛤蟆菜或许能治好马的病。

不一会儿,小牧竖便采了一大把蛤蟆菜。这些蛤蟆菜嫩绿嫩绿的,叶子微微皱起,像是蛤蟆的皮肤。

小牧竖煮了一大盆蛤蟆菜水,和几位同伙一起给马儿灌下去。还真是,几天后马儿就吃草了!

小牧竖还从老牧竖那里学到了好多用草药治病的知识。譬如,马儿冬天吃干草容易便秘,灌一些大*就行。而当马儿吃青草过多拉稀时,喂些草木灰也管用……他很用心,都牢牢地记在心里。老牧竖告诉他,这些知识都是神农氏传下来的。当初人们乱吃东西,经常生病甚至丧命。神农氏跋山涉水,寻找治病解毒的草药。他的肚皮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神农氏遍尝百药,曾经一天遭遇七十多种毒草。从他开始,人们知道了疾病可以用草药治疗。后来,神农氏误食断肠草而死。

老牧竖的这些故事传到后世,被写到书里。《史记·补三皇本纪》写:“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写:“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到了晋朝,医学得到了发展,晋干宝《搜神记》对神农尝白药的传说更加深了一层:“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此传说在《司牧安骥集》则说:‘昔神农*帝,创制草药八百余种,留传人间,救疗马病”。这说明中兽医药也起源于“尝百草”的神农氏,而与人药同源。

不久,又有一匹马在遛马时不慎将后腿磕破了皮,后来竟鼓了一个大包,马儿走起来一瘸一瘸的。小牧竖没办法,就去找老牧竖。老牧竖用手按了按这个大包,发现软软的,却很充盈。他断定是化脓了,便找了一根细细的骨针,把脓包扎破,果然流出了脓水。老牧竖又让小牧竖采了几把野菊花,捣烂敷在创口上。老牧竖告诉小牧竖,野菊花不但可以清肝明目,还能消炎止痛。

小牧竖还从老牧竖那里学到了不少利用骨针、砭石治疗畜病的知识。

这种用骨针、砭石治病的技术后来进化成各种针灸和外科疗法,并载入史册。晋代郭璞注《山海经·东山经》之砥石时说:“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这些是针灸和外科手术的雏形。

小牧竖很好学,自制了不少骨针。后来他死了,家人将他的骨针埋在了他的身边。很久很久之后,这些骨针被考古学家在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发掘出来。考古学家发现,这些骨针大小长短不一,一端尖锐,一端粗圆,并无针眼,与现代兽医用的圆利针非常相似。

然而,面对家畜的疾病,牧竖们并非手到病除。即便是人,大多时候也是被疾病折磨而死,何况是牲畜!

生老病死、男女婚媾……

狂风暴雪、电闪雷鸣、洪水泛滥……

日出日落、阴晴圆缺、山摇地动……

大自然太神秘了!

这导致人类群对天地、对自然的崇拜,对生殖的崇拜,进而发展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古人认为有一种支配世界的超自然力量存在着,他们渴望接近这种神密的力量,为此他们创造了种种神秘的仪式。

于是,巫术诞生了。掌握这种神秘法术的人称为巫师。

巫师是这个时代最有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阶层,因此不可避免的承担起治病的职责。传说上古时期有一位巫师叫巫咸,他长于占星术,又发明筮卜。《世本》记载:“以鸿术为尧之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鸿术,法术也。巫咸的法术很厉害,天上飞着的鸟,他念一声咒语,鸟儿坠落了。身边茂盛的大树,他念一声咒语,大树随之枯死。以巫祝之方法愈疾,反映当时巫术与医道结合于一身的情况。巫咸又是一名辅国大臣,从太甲至太戊,中经七世,国势渐衰。他与伊陟协力,整饰*事,治国有绩,使商朝一度中兴。由此可见巫师在当时的实力。自原始部落至夏、商、周、春秋,虽然巫的地位代有隆降,但至春秋孔子时代,巫仍身属贵族,列职于官,参与国家社会*治、经济生活,地位特殊,影响较大。

巫师存在于在各个不同语言、不同风俗的部落里。《史记·苏武传》记载了一个巫师治病的事例。在古代的部落里,巫师具有神圣的权力,他们参与*事*治等各种社会活动。

苏武是汉朝的一名出使匈奴的使者,因部下参与了匈奴士兵叛乱而被匈奴单于拘禁并留滞匈奴。“苏武……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苏武举剑自刺,被卫律制止,然而苏武已经是受伤昏迷。单于急忙找来巫医。这位巫医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火堆,将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在巫师的治疗下,过了好半天才苏醒。

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现代医学科技昌明的今天,巫术依然在一些落后的农村流行着。元亨的家乡,过去有在新媳妇的嫁妆里施行“魇魉”的恶习。随便在新媳妇的被褥、家具或是新房里,放置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这些小物件就叫做魇魉),施以咒语。新人结婚后便会出现异常,或者生病、或者喜怒无常,或者夫妻感情不和,诸如此类。这些会巫术的多是妇女,据说这种巫术一旦学会了,就不能不用,否则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当然,被施以魇魉的一方,如果找到了这些魇魉,也可以破解,即将这些小物件放在烧开了的油锅里炸焦,新妇的种种不适即可解除,而施行魇魉的人则会难受。

而据报道,美国医院将北方游牧民族神秘的“萨满教“作为治疗项目引进用以救治病人。《纽约时报》撰文称评论说“西医救身,巫医救心”。

到了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医学家们提出了“信巫不信医”理论,并将信奉巫术作为六不治的一种。巫主要是充当人与自然或者鬼神的交通媒介的,是原始的宗教,在本质上是与作为科学的医学尖锐冲突的。医学越发展,医与巫之间的斗争就越尖锐,巫术就更成为医学发展的桎梏。《*帝内经·素问》中所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都是医学摆脱巫术,确立自身价值的标志。

从周代开始,医术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周礼》把巫祝列于《春官·大宗伯》,把医师列于《天官·冢宰》,这条记载,表明了医、巫分流,医术进入了日益科学的时代。

《左传·成公十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巫师是巫师,医生是医生。巫师桑田诊病言及鬼神,而医缓则是准确地判断病变在膏肓,已无治愈可能:“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说有一天晋景公梦见了一个厉鬼,长发曳地上,朝着晋景公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请求为子孙复仇,已经得到上帝的允许了!”说毕毁门而入。晋景公害怕,躲进内室,厉鬼又跟随而至。晋景公醒来,召见巫师桑田。巫人所说的情况一如景公所梦。晋景公问:“那会怎么样?”桑田说:“君王怕是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晋景公病重,又从秦国请来了名医医缓。医缓还没到,晋景公又梦见自己的病变成两个小儿,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名医有那我们怎么办呢?”医缓到了看了看晋景公,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感叹说:“真是好医生啊。”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

参考阅读: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元亨与岐*之争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兽医鼻祖马师皇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人和动物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六畜兴旺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医学雏形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周代医学分四科兽医为其一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阉割术----去势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相马术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伯乐原来是兽医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名医扁鹊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从鬼神作祟到六气致病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借问瘟君欲何往(一)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最早的畜牧兽医法律:厩苑律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马与中兽医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药物的发现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梁山兽医皇甫端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宋代封侯兽医常顺(上)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宋代封侯兽医常顺(下)

趣说中国古代兽医之张作霖的御医是兽医

元亨疗马

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