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东济宁名人西晋中医学家王叔和,一部中 [复制链接]

1#

王叔和,西晋医学家,高平(今山东济宁东南)人。王叔和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个性。他王叔和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

王叔和画像

他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王叔和雕像

由于其医术高明,公元年,当曹操南下征战荆州刘表,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他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

脉经十卷

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扁鹊就常用切脉方法诊断疾病了。切脉是祖国医学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时仍不为一般医家所重视,如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指出,有一些医生缺乏脉学知识的掌握,或者对于脉学不大讲求,这样临床诊断不明,对于病患者说来是很危险的。

认为穴位图

因此,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王叔和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脉经》作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共十卷九十八篇。书中“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分类引录大量《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及扁鹊与华王叔和脉经佗的论述,详析脉理,陈述脉法,细辨脉象,明其主病。

脉经内页

并明确地在手腕桡侧动脉(寸口脉)诊候处规定了寸、关、尺的三部分法,将古代诊候此脉仅以“查胃气之有无”,“以决死生”的说法,发展成以局部候全身的寸口脉理论体系。王叔和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形成诊断学中独立的一个分支,促进了后世脉学的研究和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