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药王孙思邈谈如何做好医生 [复制链接]

1#

当病得医治时,患者通常会很感激他的主治医师,因此常常会写封感谢信、赠送锦旗、强塞红包/购物卡等等聊表心意。

工作做得好的医师和科室,通常都能收获成堆的感谢信、满墙的锦旗,而红包或购物卡等则定会拒绝(除非那些顶风作案者)。

今早,一个50多岁的患者来访,希望感谢他的门诊医师,并送来锦旗。摊开一看,赫然写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八个大字。

而受赠的医生,据了解是一个30岁出头的驻院医师。

这自然让这小医师受宠若惊,还谦虚的说到,医师职责所在,怎能收到这样的美誉。

但我知道,其他一些医师也受到过这样的锦旗和赞誉,他们会不会真就认为自己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呢?问心可知。

医德需时,得日积月累;医术靠练,要每日精进。我认为能当的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美誉者,“药王”孙思邈是之其一。今天谈谈孙药王认为的医生。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和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曾得隋唐两代皇帝赏识,多次应召至宫中为皇帝及王亲贵胄诊病。

他少时天资聪慧,7岁即能识千文,世人称其为“神童”,20岁阅尽百家学说并精通道家典籍。

后隐居太白山,钻研历代名家的医学著作,并游历四方,为人诊病,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其降龙伏虎、救疾患于危难等传说更是为后人广为流传。

孙思邈毕生之作《千金要方》,是靠着长期的民间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记录完成。

其中的名篇《大医精诚》讲到自己对医术、对生命的要求,谈对上医、中医、下医的评论,被视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大医精诚》之医师心性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蜮、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之医者自律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做医生应该言行自律,不炫耀自己,不贬低他人,不议论是非,不因治好疾病而洋洋自得。

医生不能凭借自己的职业专长,一心营谋财物,也不能因患者富贵,就故意使用珍贵的药物,使他们难以求取,以此来显示自己技能的高超。

《大医精诚》之因果报应

老君日: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因果报应”是宗教说法。实然,医师讲的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但求好事,自然会福报多多。由此可见,药王在此专述的宗教说法对于医师日常行医也会起到积极的约束作用。

“医不仁慈,病者猜鄙,二理交驰,于病何益?为避免医患矛盾,希望医师们能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医者仁慈的医生,当一名“自律、济世”得苍生大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