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约八千多年。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道医,古代称“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道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道医学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发展而发源兴起的,一般认为它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中国古代的名医葛洪、孙思邈、朱丹溪等都是著名的道教人士。为了传教弘道、广纳信众,道教在创教初期就提出了“去乱世,致太平”、“身国同治”的主张,因此对能够解除大众疾苦的医术就十分重视,再加上道教自身修炼的需要,医术成为了道教救世、救人、救己的一种必备的技能。
历史上流传着一句话:“凡学仙者,皆当知医”,同时,还有另一句话:“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可见,道教与医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道医学并非简单地借助使用中医医术,而是将中医药学与道教的思想主张、特殊修炼状态下对生命的独特认识和体悟,进行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集疾病防治、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形成的一种综合的健康知识体系。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人生哲学和宇宙论为基础的。在道教学者看来,人与宇宙天地万物共同源于炁,炁者,气也,或称无极。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中明确指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陈抟说: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之前之面目。(《玉铨》)人类模拟自然的一切手段,包括道教医学中提取药物的种种方法和治疗手段都是以人物同源论为基础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诠释之即为人法地而生,地法天而行,天的运行是循着道的,道便指自然,实际上是要求人法自然,依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道教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小乾坤,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天供人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应顺应天地自然的关系和规律,使之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这样才能长生久视,尽终天年,反之则灾害降临,疾痛丛生。
道教医学通过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研究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发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会使人产生心理、生理及病理的变化。如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象被称为六气,正常时不会引起人们致病,若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成为六淫,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因素,侵犯人体而造成疾病的发生,这种取类比象的方法不但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之中。葛洪曰: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人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犹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插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沾荣卫,非但铜青之外传矣。(《抱朴子内篇.金丹篇》)。这段话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向往。幻想人也能像某些自然物一样永世长存。
道教人生哲学提倡修道成仙,追求长生不死,这种信仰和理论促使其信奉者孜孜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并伴随内以养己的炁功,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以达到祛病延年、强健体魄的目的。并在修炼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关医药养生、祛病延年、保健强身的知识与方术,它包括了服饵外用、内丹导引等。在对不死之药的代代相继追求中,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金石以求长生不老之道的风气曾炽盛。但守一、内视、存思、存神、行气、胎息、导引、按摩、辟谷、服食、房中术、调摄、外丹术、内丹术等虽然掺有一丝神秘色彩但也不乏医学底蕴和“合理内核”。
道医与中医的区别
中医药和道医在治疗上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使用天然药材和针灸为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此外,导引术也被道医和中医使用,只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道医使用得多一些而已。而它们在治疗上的最大不同点则是道医学还注重运用内丹功、辟谷等气功修炼之类的养生康复方式,甚至还使用画符、占卜、求签、咒语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方式。这也是道医学在在治疗方式上最具特色、也是最玄秘的地方。
治疗方式
导引术: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不过,中医也使用导引术治病,如《内经》中总结导引疗法的适应症有“痿、厥、寒、热”和“息积”,临床配合“按乔”(按摩)进行;还提到以烫药、导引配合治疗筋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
内丹功:以人体精、炁、神为修炼对象,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脉、追求人体的和谐通畅。修炼的层次,各家方法有别,一般可分为5个阶段: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辟谷:即不食五谷杂粮。道教从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
画符: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充当文字符号,代替语言的力量,用来作避邪镇妖之用。
占卜:“占”意为观察,“卜”是以火灼龟壳,认为就其出现的裂纹形状,可以预测吉凶福祸。
求签:占卜的其中一种形式。现今的道观、寺庙和民间的庙宇,大多摆上签筒供人抽取签条问卜。在福建白礁慈济祖宫长期保存着保生大帝吴真人的神方——药签。
咒语:咒语乃沟通精神及自然力量的一种方式。咒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符箓。中国旧时,人死后请道士念经超度亡灵,要在房屋四壁上贴符;盖房上梁时,在房梁上贴符;孩子生病时到庙里求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