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白霖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点击图片,学习春秋国画教程!
文字来源:网络;插图:赵春秋写生作品
艺术根植于生活,和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可分离,它总是通过不同形式对生活的映影,有时它是生活的“客观”记录,有时又难以寻得它和生活的现实关联。无论是哪种情况,作为艺术创造的主体,艺术家必然有一个深入生活、贮藏眼中的物象,从而激发创造欲望的过程,这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是“眼中之竹”的阶段。深入社会,积累素材,这是艺术创造首先要准备的。
一、在观察中进行选择
人的感官、思想和外在广大的自然和生活环境相接触,从而收集素材,作为艺术创造的准备。实际上,观察过程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对外界那些符合人的“理想”的部分进行选择,对哪些不符合“理想”的部分予以放弃。
中国画论强调这种选择作用,在以造化为师的背景之下,强调“搜尽奇峰打草稿”,对自然山水中符合艺术理想的部分进行收集,在表现时能够有所取舍。宋代郭熙说:“千里之山,不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泰山占齐、鲁而胜绝者龙岩,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观察中的选择,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而是包含了情感、思想、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在积累的过程中辨析材料、提升思想,从而为意象的构思提供丰富的资料。
二、在观察中赋予形式
在观察过程中,艺术家以其敏锐的感受,把握那些“有意味的形式”,或者叫富有表现力的形式,这种形式意象作为“物态化”的基础,服务于艺术家对虚旬或幻象世界的创造,是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抽离的形式,它已完全脱离了物质性则一种非现实的存在,如齐白石的虾,不承担激起食欲的物质功能,仅仅是可见物,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只对视觉发生作用,是被提纯了的视觉形式。
三、在观察中灌注情感
情感是为对象灌注情感的过程,艺术家根据艺术创造的情感要求为对象灌注情感,使之成为“人化”的对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王国维确认的典型的“有我之境”,都离不开艺术家情感的灌注。
灌注情感是创造艺术意象的基础。中国古人为“秋风”意象灌注“悲”的色彩,如屈原的诗“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如《西厢记》中“碧云天,*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营造的意象,都离不开艺术家情感的灌注。其他的意象如落红、猿啼、杨柳、江河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艺术创造的准备活动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深入社会生活,积累素材,强化体验,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创作能力,苦练技能。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与欣赏,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阅读原文,品味我的冰雪情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