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巧家县小河镇中心卫生院医生胡兴奎为马鞍村老人测量血压。资料图片大理大学在读定向医学生为云南云龙县关坪乡胜利村村民开展健康知识宣讲。资料图片引子两年前的那一幕,胡兴奎记忆犹新——“医生,我这病能看好吗?”一对老年夫妻来到镇中心卫生院,看了病后仍觉得不踏实,“还是去县里吧,万一在这里耽搁了,更麻烦。”作为首批国家免费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云南大理大学毕业的胡兴奎经过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回到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小河镇中心卫生院工作。“就医老人患的是农村常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其实我们完全能诊治。”仪器简陋,技术薄弱……提起一些乡镇卫生院,过去留给乡亲们的多是这样的陈旧印象。在山区占全省国土总面积94%的云南,从乡镇到县城,常常要花两三个小时。即便如此,不少乡亲依然大老远赶到县城去看病。如何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年,为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问题,国家发改委、原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培养工作,实施“两免一补”(免学费、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政策,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学人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以下简称“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持续推进,相关政策不断调整优化。国家卫健委去年9月底发布的信息表明:年以来,共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5万余名定向本科医学生。年至年顺利毕业并履约的1.8万余名定向医学生,其工作岗位基本得到落实,并参加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截至年,云南省已招收培养定向医学生人,胡兴奎就是其中之一。两年来,他在基层摔打、淬炼,从住院医师成长为小河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定向医学生,怎样“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记者日前赴云南山乡探访。下乡从医“报考定向医学生,可以减轻家里负担,学好医术可以回报乡亲”“你学好了,回家乡做一名全科医生,把村民们的病看好了,那就说明,你的父母也能看到同样水平的医生。”这是胡兴奎上大学时写在笔记本上用以自勉的一句话。学医是胡兴奎年少时的理想。高考填报志愿时,老师第一次给他介绍定向医学生政策,他就心动了,“可以学医,还能享受‘两免一补’。”胡兴奎的家在巧家县小河镇一个偏远山村。“我们担心他因为家境不好才选择这个专业。”父母有点犹豫不决。哥哥特地去县里打听报考情况,结果成了坚定支持他的人。父母拗不过弟兄俩,点头同意。两年前,胡兴奎回到小河镇中心卫生院工作,成为14名医生中唯一的全日制医学本科毕业生。当时,卫生院条件跟不上,一个月收治不了多少病人,心电监测仪等设备静静地躺在房间一角。“学了这么多年医,待在那儿能做什么?”平日里朋友们的关心问询,让胡兴奎有些困惑,他也没少思考,“8年的学习和实践,怎么把学到的知识,在这里学以致用?”张开进也有过同样的困惑。他的老家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的一个偏远乡镇,乡亲们就医不便,去县城看一次病,上百公里的路程,坐车要两个多小时。“报考定向医学生,可以减轻家里负担,学好医术可以回报乡亲。”年,张开进成为昆明医科大学一名定向医学生。年到麻栗坡县董干镇中心卫生院工作后,他也在想:“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到底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刚到卫生院,一桩事刺痛了张开进:一名高龄孕产妇因为缺乏医学常识,没有及时送医,孩子没保住。“这样的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张开进意识到,“在农村,提升村民的健康意识、医学常识,跟治好他们的病一样重要。”由此,张开进常到董干镇所辖各村,给村卫生室的医生做培训,农村常见的外伤处理、孕产妇急救常识,都成为他培训授课的重点,“普及健康管理知识,可以在急救时抢回关键时间,这也是加强基层群众慢性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一些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想过要大显身手,也有过心理落差。作为过来人,张开进深有感触,“这个落差,折射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跟不上、医卫人才短缺和基层群众看病难、健康意识欠缺等问题。补上这些短板,正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胡兴奎也找到了工作着力点:以上门服务赢得群众信任。年底,刚到镇卫生院不久,他就和同事一起跑遍了小河镇所辖的10个村,梳理、排查辖区内的重病、慢性病患者。很多时候,到一个村组,光路上就要花两三个小时。有些地方山高坡陡,胡兴奎和同事就徒步爬山前往。“每个季度至少回访一次,不仅看病问症,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