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图说中国医学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难治吗 http://m.39.net/pf/bdfyy/

中医是中国人民形成的最为璀璨的文明之一,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系列图片全方位展示中国医学。

伏羲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创立形成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源头。

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见证了中国医学的先驱勇于实践的大无畏精神。

歧*之术的由来

*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也称有熊氏、公孙氏),曾为统一中原作出贡献。岐伯系*帝的大臣,典主医病,医术高明。相传*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后世出于对*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之术指代中医医术。还有传说*帝是针灸之祖。

在未发明用火之前,人们只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动物的肉、脂肪、内脏、骨各及骨髓等,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各种动物对人体营养以及毒副作用的认识,并进一步为认识其药用功效而有了不断的经验积累。促进了动物药的形成与使用。

从甲骨文中人体的写法,可以看出在商代时期人们对人身体自身及一系列生理活动的认知。不少甲骨文中也有关于疾病的记载。

商代时期,祭祀与占卜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事祭祀与占卜的专业人士称为贞人。贞人甚至会用一些迷信的方式为人们治病。他们是职业医生的先驱。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中国最古的汉医方书,全书为九千九百十一字,书中就有不少巫祝(巫医)治病的方子。

春秋时期名医扁鹊,姓秦,名缓,字越人,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医之首。

春秋时期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周礼》把“巫祝”列入“春秋大宗伯”职官中,而医师则属于“天官冢宰”管辖,医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交流,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理念开始融入中医学理论。

原名《*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经》

秦代著名方士徐福。

秦汉时期,秦始皇为追求长生不老,宠信方士故医药之书不在焚烧之列,使医学在这场文化浩劫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也使医学能够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淳于意,西汉名医。精医道,非常擅长辨证审脉,治病多验。《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东汉名医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成于东汉,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华佗,东汉时期的神医。被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董奉,东汉建安时期名医。

杏林图

传说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晋代医学家。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王叔和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是对魏晋以前脉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

陶弘景,南朝时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白方》等。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梁武帝送给他*金、朱砂、曾青、雄*等原料,让他炼丹。

葛洪(公元~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等。

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服石之风大盛,并使炼丹术迅速发展,由此既引起许多新的疾病的产生,也推动了药物学的发展,这是本时期医药学另一个显著特点。

孙思邈,唐朝名医。后世尊称为药王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中国的医学文化也非常的灿烂多彩。此时,随着文成公主进入西藏,日、朝等国家派使臣来中国学习交流。中医开始漂洋过海,流传到外国。

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北宋针灸铜人为北宋天圣五年()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所制造,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

钱乙,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北宋诸帝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