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医生,回来了不?我们想您!”
自从陈页9月14日第三次援川返回台州市路桥区后,类似的手机短信不知道收到多少条。
作医院医共体蓬街分院副院长,陈页已订好10月24日的机票,即将踏上第四次援川征程。过去的3年,3封当地百姓情真意切的联名挽留信让他深受触动,原本期限一年的援川已3次延长。
“我多走病人少走”
年,陈页递交了入*申请书。这一年盛夏,他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策,以一名普通帮扶医生身份主动请缨来到对口援建的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的曾家镇中心卫生院。抵达时正值当地雨季,嘉陵江水位陡涨,城区“浸泡”在水中。第一顿饭,又麻又辣的川味,吃得他喉咙水肿,连话也说不出,只好服药缓解症状。这样的遭遇让陈页颇觉“失意”,疑惑自己是否来错了地方,直到他遇到石鹰村的赵金奎。
老赵是陈页的第一个病人,患有严重关节炎的他步行两个小时,一瘸一拐地来到曾家镇中心卫生院。当地是川北盆地山区,湿气很重,加之常年行走山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被关节炎、痛风等病痛袭扰。
“他这样的情况,走一步都会很疼。”陈页耐下性子望闻问切,对症开药。3个疗程后,老赵病情基本痊愈,逢人便感叹自己幸遇良医。从此,陈页拥有越来越多像老赵这样的病人朋友。
海拔米的曾家镇山高林密,山间小路常年泥泞湿滑,有的偏远山村户与户之间相隔十几里,一走就要两个多小时。陈页一有空就挨家挨户送医上门,逐个询问、检查身体状况。
陈页很快就“本地化”了。他学会了乡土方言,适应了每餐无辣不欢。他奉行“病人少走,我多走走”的信条,踏遍青山,原先偏胖的身材因此大变样,成了身轻如燕的“神行太保”。
“我耐心病人安心”
陈页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生于年的他,长着一张娃娃脸,看着“嫩”。一开始,当地医疗机构甚至不放心让他单独门诊,但他很快以“硬核本领”赢得了同行和患者的尊重。
“看过中医和西医,见过的专家也不少,但效果甚微。”来自白英村的患者付文英总是头晕失眠,但陈页一副不到20元的中药方子就缓解了其症状。特别让付文英感念的是小陈医生的耐心,她甚至因此“辅导”其他病友:“进门前最好先去趟厕所,安心吧,小陈医生看病太耐心了。”
“卫生院里来了好医生!”病人口口相传,让陈页的门诊量急剧上升,日均门诊超过30人次,高峰时达到50多人次。为方便患者咨询,陈页专门留了电话提供线上问诊。
“陈医生,你能不能不走?我的病刚有起色。”8月29日,在诊断室,得知陈页第三次援川即将结束,51岁的患者陈中华哽咽了。
看着眼前这个中年汉子无助的神情,陈页动容了:“可以的话,我会回来的。”门口候诊的几名患者也围了上来,嚷嚷着要找“领导”留下陈页。
“我们八成以上同事和家属,都找小陈医生看病。”朝天第一小学德育主任华凤告诉记者,在陈页的精心调理下,她的一个朋友圆了“妈妈梦”。在第三封联名信里,有华凤和同事的签名,“陈医生不仅医术好,对病人也好,有他在我们就安心。”
3年,50场义诊,服务群众余人次。“请他回来的人,实在太多了。”朝天区妇幼保健院工会主席王德贵说,他们能做的就是将实情上报,“盛邀”陈页再一次援川。
“我开方病人少掏钱”
在石鹰村下乡帮扶时,一位八旬老人的一番话,让陈页又一次揪心。陈页至今难忘老人忐忑不安的神情,“他问我,你开的药贵不贵?”
看到老人家徒四壁,陈页翻遍钱包只找到多元现金,一股脑塞给了老人。而从此之后,他总会在钱包里多装些钱,以备不时之需。门诊时,陈页常常为贫困家庭的病人免去诊费,还时常自掏腰包给病人买药。
石鹰村村民孙永生为给孩子治疗先天性手足并趾畸形,负债累累。陈页得知后,主动上门检查,并向台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办公室申请发起扶贫协作社会捐赠,为孩子治好了病。
让群众花最少的钱,治愈身上的病痛,这是陈页作为一个医者的仁心和初心。援川3年,陈页单次开出的药,绝大多数不超过元,而最低的只有3.2元。
“小陈医生配得上德艺双馨这个词。”在王德贵看来,陈页的贡献不止是治愈了多少病人。当地妇幼保医院,陈页主动请缨,组建了妇幼保健中医门诊,并通过日常帮教、每月讲课,将中西医结合运用的经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
提及陈页被当地百姓反复“惦记”,挂职朝天区副区长的路桥区副区长林涛说:“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工作很积极,医术也很好,在中医方面很有专长,群众特别认可他。”
路桥区卫生健康局*委书记、局长吕涵野说,陈页的出众表现,并不仅仅在援川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正返乡过年的陈页不仅持续参与了高强度的疫情防控工作,还第一时间请求前往湖北支援。”
陈页的13岁女儿和10岁儿子已习惯了父亲的援川。在得知爸爸要第四次援川后,姐弟俩关心的是“今年春节能否一起过年”。
在家人的牵挂中,陈页的人生,又将在川北翻开崭新一页。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